新闻热线:0893-789293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网上投搞
您现在的位置:西藏山南网>专题>山南辉煌五十年>新闻快讯

山南50年: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 在历史与未来中穿行

2015-09-10 12:13:17  来源:西藏新闻网  作者:刘玉璟 吴冰 张晓明 李文健 王晓莉

勒乡勒村门巴族群众卓嘎拉姆正在整理农家乐客房。 记者 刘玉璟 摄

  当错那还是冰天雪地时,

  勒布的春天已经来临。

  漫山遍野的杜鹃,像调皮的门巴姑娘,

  挤满了郁郁葱葱的山谷。

  那淡淡的笑,与我不期而遇,

  从此,我沉醉在她烂漫的花期里……

  ——陈跃军

  勒门巴民族乡设立于1962年6月,1970年改称勒公社;1984年11月1日,经国家民委批准,成立勒门巴民族乡,辖勒村和贤村两个行政村。

  今年6月,我们自治区成立50周年采访组一行从错那县城往西南前行约10公里,便到了勒布沟的门户——棒拉山口,周围是连绵起伏的雪山、成群结队的牦牛、以及让人目不暇接的碧玉般的湖泊。从棒拉山口顺着公路往下,随着海拔的降低,公路两旁盛开的杜鹃花织成彩色的花衣,装饰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继续往下走,基巴乡、贡日乡,最后达到了一处桃花源般的门巴世界——勒门巴民族乡。

  门巴阿吉拉姆:

  自甘恬淡散清香

  46岁的格桑单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巴阿吉拉姆的传承人,当得知记者一行的来意,他打开了话匣子,向记者滔滔不绝地讲起来门巴阿吉拉姆的传说。

  门巴阿吉拉姆戏起源于藏传佛教五世达赖喇嘛时期,该戏充分融合了民间舞蹈、歌曲和宗教艺术形式,吸收了门巴族民歌“萨玛酒歌”、说唱音乐、悲歌和宗教音乐,民间习惯称这种戏曲为“门巴阿吉拉姆”。

  格桑单增告诉记者,他第一次接触门巴戏是在1987年,错那县宣传部举办的送文化下乡文艺小队来到勒布沟,表演了门巴阿吉拉姆的片段,格桑丹增立即被演出所吸引,并立志一定要把这种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多方打听之下,得知只有82岁的朗杰拉姆老师,能跳、也会唱整部戏,但由于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门巴阿吉拉姆存在着失传的危险。

勒乡群众正在为茶田除草。 记者 刘玉璟 摄

  希望,在大山深处绽放 刘玉璟 勒门巴民族乡西与不丹接壤,南与印控达旺地区相邻,是山南乃至全国重要的边境乡镇之一,在采访中,这里群众脸上的满足和幸福的笑容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对党的政策十分满意,他们笑得也很真诚。看到这里刚刚修建一新的小城镇和群众的安居房,我们似乎懂得了他们笑容的来源。 这里的干部能够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他们一致认为,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的所作所为,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上。随机采访了几户人家,不论是老人或者小孩,都会迎上前,拉着我们的手往屋里走,他们谈论最多的,也是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在这里,最普通的群众也坚信,只要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家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朗杰拉姆老师从全乡召了包括格桑单增在内的9名弟子共同学习门巴阿吉拉姆,白天大家共同跳舞、练习动作,晚上整理唱词、向老师学习腔调。

  三个月后,9名弟子共同表演给朗杰拉姆老师,老师说基础打好了,整部戏基本成型了,剩下的就靠大家自己的努力了。

  1987年至1992年,格桑单增和师兄弟一直都在表演,1992年还参加了在拉萨举办的雪顿节,此后,错那县、勒布沟四个乡镇举行节庆的时候,都会邀请他们前去。但之后,因有人去世,有人去外地打工,还有人搬家,导致古老的门巴阿吉拉姆在1994年至2006年一度中断。

  2006年,在错那县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投入启动资金25万元购买了服装和道具,并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几年,又陆续投资70万元兴建了门巴阿吉拉姆传习所,投资10万元录制了光盘,门巴阿吉拉姆又一次得到恢复。

  现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格桑单增不仅有工资,弟子们学习时还有误工补贴,演员人数由6名增加到16名,先后多次在区内外参加专场演出,并获得一致好评。

  “我的想法是将门巴阿吉 拉姆推广出去,通过在麻玛乡小学有序推广非遗进校园活动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吸引游客前来勒布沟观光。”格桑单增说道。

  门巴阿吉拉姆,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瑰宝在党和政府的精心呵护下,像一株永不凋零的雪莲花,正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农家乐:旅游兴乡助增收

  格桑单增的愿望正慢慢变成现实,据勒乡党总支书记李佳介绍说,2014年勒乡的游客总数达2000余人次,旅游业正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勒乡群众不甘落后,纷纷将致富的眼光瞄准了旅游产业。

  2011年,勒村农家乐正式开始营业,现年37岁的勒村门巴族妇女卓嘎拉姆就是勒村农家乐的服务员。

  当采访组一行来到勒村时,卓嘎拉姆正在勒村农家乐忙着打扫客房,为下一波客人的到来做着准备。

  “这家农家乐归村集体所有,我从2012年起一直就在这里工作。”卓嘎拉姆说道。

  卓嘎拉姆对这份工作很是满意,她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靠放牧和种田为生,又苦又累,年收入还不足三千元,现在把自家的地出租给茶厂,一年的租金就要4000多元,自己在农家乐打工,劳务费按照每间房的20%收取,算下来一年也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国家的各项政策性补贴也有近一万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格桑单增(中)正接受采访。 记者 王晓莉 摄

  在记者采访时,卓嘎拉姆一遍又一遍擦拭桌子,整理床铺,把房间打理得一尘不染,她说,“我没有文化,身体也不太好,只希望把这家农家乐搞好。”

  近年来,靠着党的好政策,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旅游饭,发起了旅游财,勒村农家乐作为村集体经济的一部分,每年的利润也有10多万元,这对于只有31户人家的勒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李佳介绍说,勒乡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了“生态立乡、旅游兴乡、产业强乡、交通活乡”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策略,一步步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介勒乡旅游品牌,大力提升服务品质,前来勒乡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多。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做好民房改造、酒店选址、停车场建设等规划设计工作,合理规划布局,完善规划编制。”对于未来的发展,李佳信心满满。

  门隅佛芽:茶田深处正飘香

  勒乡,平均海拔2300米,平均温度18℃,全年温和少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种植茶树的“风水宝地”。

  这里的茶叶历来有名,《格萨尔王传·虎豹宝藏》等历史典籍称勒布茶叶为“门隅仙茶·玉罗冈吉”。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勒布茶厂经历过多次试种和改革,但因技术不成熟和经营不善等原因,一直在惨淡经营。有时候甚至连工人的工资都无法发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巴阿吉拉姆表演队正在表演。 记者 刘玉璟 摄

  从2003年开始,安徽省援藏干部从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并从黄山请来老师,现场进行指导,勒乡也扩大种植规模,经营管理日益改善,经济效益逐年上升。

  “2011年,由部分勒乡勒村、贤村村委会班子成员和农牧民群众共97人组成了勒门巴民族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00万元,主要负责勒乡茶叶的种植、粗茶的加工和销售等工作。”勒村村委会主任、合作社理事长罗布次仁说道。

  罗布次仁告诉记者,2014年底,合作社共有可采摘茶田144亩,年产粗茶16000余斤,销售收入80余万元,其中70.5%用于合作社成员的分红,并提供了近100个就业岗位,来协会打工的老人小孩都按天发放工资,仅去年就发放工资23万余元;而嫩茶的运营由朗赛公司负责,通过“公司+合作社”的合作,目前正着力打造“门隅佛芽·玉罗冈吉”特色茶叶品牌。

  “勒乡只有54户133人,全乡群众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的个人上缴部分由合作社代缴,此外,全乡9名大学生每人每年发放1000元的教育扶持资金,全乡群众的碘盐也由合作社统一免费发放。”说到合作社的收益使用情况,罗布次仁这样说到。

  门巴族干部、错那县政协副主席、勒门巴民族乡乡长普巴说,下一步,全乡将扩大种植规模,从内地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扩大茶叶的品牌影响力。此外,错那县还对茶叶进行了有机产品认证,积极推进勒布茶叶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开发打造“游仓央嘉措故里,品‘门隅仙茶·玉罗冈吉’”的旅游精品路线,力争将错那县勒布茶叶打造为“一县一品”的拳头产品。

  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铸就新辉煌,勒乡,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定力,阔步向前、拥抱未来。

一周新闻排行
精彩视频
精彩图片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版权声明  |   新闻许可  |   联系我们  |   山南网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0-2017 山南网(中国西藏山南网) WWW.XZS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14000057号-1 网安联网备案号:54220002000002号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藏党宣[2010]250号
中国 西藏 山南市乃东县湖南路19号 联系电话:0893-7892933 邮箱:xzsnw#sina.com(把#号换成@符号) QQ:1647664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