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93-789293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网上投搞
您现在的位置:西藏山南网>旅游>雅砻副刊

《西藏山南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出版发行

2022-04-21 12:20:51  来源:山南报  作者:

《西藏山南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出版发行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周毓华、杨娅所著《西藏山南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一书近日出版发行。

作者周毓华、杨娅长期从事西藏历史文化研究,这部30万字的研究著作《西藏山南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对西藏山南藏族的口头传说与表述、传统表演艺术、岁时节庆民俗、人生礼仪、传统技艺等国家级及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等进行研究,深入挖掘西藏山南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究其现状,从科学管理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加大财政投入、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不单是针对山南市,对于其他民族地区的非遗保护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迅读PDF截图20220421114553_副本.png

藏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以其具有浓郁风格的文化艺术驰名中外。西藏山南,作为西藏古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影响深远的“雅砻文化”。《西藏山南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一部源于山南、记录山南藏族在悠悠历史长河中集体创造宝贵财富、系统研究西藏山南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有助于我们解开藏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

西藏山南,这片神奇的土地被誉为“西藏民族文化的摇篮”。这里大街小巷传唱的歌谣、田间地头流转的民间故事;望果节,转田祈福路上弥漫的滚滚桑烟;婚礼上,男女双方家庭使尽浑身解数争“央”的招福仪式;屋顶上随风翻动的五色经幡;表演仪式隆重的羌姆舞;色彩艳丽的邦典……形成了一支五光十色、声动光转的山南藏族文化万花筒,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引人入胜的山南藏族浮世绘。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民俗风物是否也吸引着你?这种原生的、朴素的力量是否也在某一刻撞击到你的心灵?不论我们的文化是否相同,审美是否一致,我们都不禁为这样一种真实的生命表达与蓬勃的生命张力所感染。

这些独特的文化印记不仅是山南藏族之为山南藏族的标志,也是我们探索山南藏族自然风物、风土人情,了解当地艺术水准与审美特征的窗口。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山南藏族人民来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组成了其最天然的文化生态,是他们集体创造和积淀的精神和情感归属。在祭祀活动的歌舞表演、重大节庆时的藏戏演出、婚礼丧葬仪式上的互动交流中,人们联络情感、表达情绪、调适心理、维护社交。而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藏戏等传统艺术中所强化的核心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选择。

人类文化的各种交汇和碰撞,仍无法抹去地域特有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文化构成了如“多棱宝石”一般散发着各色光彩的中华文化。山南藏族文化便是其中一道夺目的光彩。

现代化在统一产品标准和打造生产流水线的同时,似乎也使文化趋向了统一,走上了“流水线”。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影响的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许多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值得欣慰的是,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对文化多样性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然而,只有当我们把紧迫感转化为实际的保护行动,我们的文化特色才不会在现代化进程中被稀释。

作者坦言,这几年来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行走在非遗的路上,多次深入西藏山南村落进行田野调查,收集资料和数据,数次对稿件进行修改,倾注了太多人的关心和指导。那些让人温暖和感动的瞬间如电影画面那般一帧一帧地浮现于脑海,记忆犹新。历次西藏田野期间,团队成员一起同甘共苦,不离不弃,一起上山下乡,那些融入生命的往事历历在目,刻骨铭心。多年在西藏乡间行走,善良朴实的西藏人民如春日暖阳般给研究团队提供了诸多帮助,当然更是在山南市相关部门和众人的鼎力帮助下,才有该书出炉的机会。

一周新闻排行
精彩视频
精彩图片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版权声明  |   新闻许可  |   联系我们  |   山南网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0-2017 山南网(中国西藏山南网) WWW.XZS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14000057号-1 网安联网备案号:54220002000002号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藏党宣[2010]250号
中国 西藏 山南市乃东县湖南路19号 联系电话:0893-7892933 邮箱:xzsnw#sina.com(把#号换成@符号) QQ:1647664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