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地区“十五”期间农技推广战线结硕果
2006-04-25 00:00:00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 李文健
加强科技承包服务与农户技术培训工作
山南地区于2005年2月初正式开始实施农业科技承包服务计划,并在贡嘎岗堆乡、扎囊扎其乡、乃东昌珠镇、琼结拉玉乡及扎囊桑伊镇分别设立了5个农牧结合点,派驻科技人员18名。同时,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改变过去培训方式,结合以往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深入了解目前农牧民群众需要什么、想学什么,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从而提高了培训效果。同时在乃东、扎囊、琼结、贡嘎5个农牧结合点,针对藏鸡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养鸡重点户和养鸡大户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掌握鸡鸭常见病的防治、饲料配方、鸡鸭的饲养管理等,并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讲解劳务输出的基本知识;另外在培训上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错那、隆子两县进行科技培训时,针对其牧业所占比重较大等特点,科技人员专门邀请畜牧专家进行授课。推广中心全年的培训工作得到上级和农牧民的认可和欢迎,“十五”期间,累计举办科技培训班230期,参加培训农牧民人员达63000余人次。
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在“稳粮、增收、调结构”思路的指导下,山南地区整体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主要有单产较高的“山冬1号”、“山冬4号”、“山冬6号”、“巴赛德”、“肥麦”等冬小麦品种和“喜马拉19号”、“藏青320号”等春青稞品种;以“山油2号”、“藏油5号”为主要品种的油菜等经济作物面积正在逐年扩大。据初略统计,截至目前,这些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260万亩,深得当地群众喜爱。特别是近两年,通过在沿江地区实施优质小麦、青稞、油菜生产基地项目的建设,“山冬6号”冬小麦品种、“喜马拉19号”、“藏青320号”春青稞品种和“山油2号”油菜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形成连片规模种植。
牛羊品种改良、牛羊科学饲养技术、生猪生产技术、人工种草技术、肉蛋鸡(特别是藏鸡)养殖技术、饲料玉米种植、畜禽疫病防治等,随着畜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在畜牧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得到积极推广应用和发展。各级农牧部门在稳定发展牛羊喂养过程中,大力推广生猪生产和肉蛋鸡(特别是藏鸡)养殖技术。目前在西藏购买一头小猪要200元,一头成猪出售要800元,毛收入可达600元,纯收入可在200元以上。针对牧区长期以来靠天养畜,草原利用多和建设少,造成超载过牧等现象,山南地区推广应用了人工种草、饲料玉米种植技术,使得高寒县的天然草场得到有效保护,沿江地区人工种草面积不断扩大。玉米规模种植技术也得到老百姓的肯定和应用,规模最大的当数琼结县,已与内地公司签订了定单合同,并成立了即食性玉米饼、玉米棒食品制造厂。
食用菌栽培和温室蔬菜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食用菌课题组自2002年开始引进和选育适合山南地区气候条件的优质、高产、低成本的食用菌品种23种。2002年至2005年期间,食用菌生产总量为34.4万包,生产鲜菇总产量为172万斤,总产值344.4万元,纯收入达275.2万元,建立菇农1700户。食用菌栽培技术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食用菌繁育中心制种繁育形成菌包,发往山南各县及附近地市,由各个农业部门和单位承担农业项目在农户家栽培实施的生产格局,深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喜欢。“十五”期间,温室蔬菜生产技术已经推广到全地区,改变了以前只有萝卜、白菜、土豆等“老三样”为主的蔬菜单一结构,形成了现在多样蔬菜生产的模式。据统计,如今山南地区大小温室面积为12000亩,自产蔬菜品种约为50余种,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改变了以往靠内地运输市场仍然供求紧缺的局面。
按照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市场发展规律的需要,山南地区于2004年分别在乃东县昌珠镇克松村、扎囊县扎其乡、扎囊县桑伊镇建立大蒜项目基地。其中,乃东县昌珠镇克松村秋播优质大蒜200亩,2005年5月采收蒜苔实现现金收入5.12万元,6月中旬收获蒜瓣,实现现金收入60.923万元;第二季种植早熟青稞等农作物,实现现金收入7.16万元。200亩优质大蒜基地共实现现金收入73.203万元,仅蒜苔的收入已达到种植粮食的收入。扎囊县扎其乡秋播大蒜70亩,秋收蒜瓣平均亩产750公斤,年实现产值16万元;二季为早熟青稞,两项总产值16.98万元。扎囊县桑耶镇秋播大蒜145亩,2005年5月中、下旬开始采收蒜苔,在泽当市场销售2750余公斤,农户自己在附近村和桑伊镇销售4000余公斤,大蒜农户在蒜苔这一项上每亩收入达270元至300元左右。大蒜6月中旬收获,平均亩产大蒜650公斤,销售收入47.13万元,每亩收入3250元,大蒜收获后复种早熟青稞,增加收入200元,三项每亩总收入3750元,扣除生产成本,每亩纯收入3000元以上。
全面展开农区土壤肥力测定
山南地区农技推广中心协同自治区农牧厅、地区农牧局,对乃东、贡嘎、扎囊、隆子、琼结、桑日6县实施土壤肥力测定。该项目于2005年3月正式启动,总投资70万元。2005年8月至10月,工作人员开始野外取土、晒土、筛土等工作,采集土样1200个,采土点达18000土钻,普查了具有代表性的乃东、贡嘎、扎囊、隆子、琼结、桑日6县35个乡镇的土壤类型分布及其性质,为山南地区提供了主要农区的土地资料,提出了科学的平衡施肥方案,提高了全地区的科学施肥水平,减少了不合理的生产投入,为因土种植、因土改良、因土施肥、综合规划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真正达到了科技下乡和深入开展土壤普查的目的。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如何帮助农民群众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增加经济收入,将是山南地区各级科技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文章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 李文健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