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子“黄改”促农牧民增收
2006-09-04 00:00:00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坚持不懈狠抓"黄改"
隆子县历届政府班子认为,隆子县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夯实农牧业基础产业,在强农兴牧上做文章,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自1995年以来,该县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向群众介绍改良黄牛知识,不间断地召开农牧民群众大会、乡村干部座谈会,以办黑板报、印发资料等形式,进行宣传讲解,让群众了解黄牛改良;县农牧局每年还组织乡村干部、技术人员、农牧民群众进行培训。十几年来,共举办培训班80余期,受训人员达4000余人次,印发资料11500余份;组织人员利用身边的事现身说法,说服教育群众,让农牧民群众支持"黄改"、参与"黄改";并发动乡村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头试点,带头饲养。
原松巴乡二村过去畜牧业基础十分薄弱,尽管农业连年丰收,但经济仍不活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县里有关部门鼓励该村支书阿旺罗布带头饲养改良黄牛,从1984年到1996年他家累计养殖改良黄牛25头,出售16头,仅1996年,该户养牛收入近万元,其中出售改良黄牛收入就达7500元。看到了实效,农牧民群众有了信心、干劲足了、办法多了,他们自愿为"黄改"出资出力,自1990年以来,农牧民群众自愿出资出劳折合人民币达290万元,修建水渠25条,修筑草场围栏36.4千米,出动拖拉机6315台次,投入人力13254人次。
强化管理提高效益
近年来,隆子县确立了把"黄改"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的工作思路,真正把黄牛改良作为一项主导产业来发展。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隆子县建立健全了"黄改"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做到了任务具体,责任明确,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黄改"有效机制;明确了专人负责"黄改"工作。多年来,县农牧局常年固定一名技术干部,专抓"黄改"工作。目前,该县设有"黄改"点14个,全县有"黄改"技术人员30名,建有牛圈600个,微贮窖1200个,中心饲料加工点1个,流动加工点5个,已辐射到全县2镇、9乡、48个行政村,基本达到了户户有改良黄牛,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
"黄改"30年成效显著
经过30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隆子县"黄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向各兄弟县(市、区)及个体工商户出售种牛、优良乳牛、肉牛8492头,共创收17829000元;向市场出售酥油36760公斤,创收1098750元。
此外,"黄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实施,有效带动了人工种草的发展,自1989年以来,该县累计人工种草达18450亩,每年割鲜草2-3次,亩均草产量为1750-2000公斤左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草畜矛盾的问题,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文章来源: 西藏日报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