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十年来对口援藏乃东县纪实
2006-09-25 00:00:00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1995年5月,雪域高原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从那一刻起,武汉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先后选派的四批28位优秀干部,辞别了父母妻儿和繁华的都市,带着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和江城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踏上了美丽神奇的雪域高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建设乃东县的经济发展浪潮中。十年来,武汉市投入的援藏资金每批以30%的速度增长,已经投入了4千多万元,对促进乃东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这十年是乃东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十年,是乃东人民得实惠最多的十年。
深入基层搞调研理清思路做规划
十年来,武汉市四批援藏干部努力克服生活、语言、高原反应等各种困难,深入到全县各乡(镇)、自然村、组、企业及驻军部队、寺庙、农(牧)场、学校、高山教点及农户当中,开展广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这个中心,继承和完善了“优化巩固发展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选准“依城壮县强财政”和挖掘地方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事业这个突破口,把发展城郊型经济和旅游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心,制定了《乃东县1995年—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乃东县十五期间农牧业和农牧区工作的意见》、《乃东县2001年—2005社会发展规划》等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文件。同时,他们把武汉的优势与乃东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选准突破口,使援藏工作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不断推进。
尤其是武汉市第四批5位援藏干部进藏后,不顾旅途的辛劳,立即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以县委书记胡洪春为班长的援藏班子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指导学习和工作,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认真总结经验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乃东县现阶段发展实际提出了“一心两翼”(就是要形成中心在泽当镇,实力在昌珠镇,后劲在结巴乡的生产力布局)统筹城乡发展的格局和“一主三化”(就是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为主,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战略。
扎扎实实做工作兢兢业业建项目
十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调研反复论证,共确定了54个援藏项目,援藏资金共4408万元。其中,第一批援藏项目8个,援藏资金734.7万元,第二批援藏项目11个,援藏资金1007万元,第三批援藏项目22个,援藏资金1283.3万元,第四批初步确定援藏项目13个,援藏资金1383万元。前三批涉及的援藏项目涵盖了县中学学生宿舍楼、希望工程、蔬菜基地、政法大楼、雅砻民俗文化村、基层党支部建设等,这些对口支援项目的实施对乃东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菜篮子”,促进了市场稳定和商贸繁荣;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改善了政府机关的办公条件,大大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有效地保护了文化遗产,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乃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援藏项目应向农牧区倾斜,应突出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指示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第四批援藏干部工作组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为尽可能地扩大援藏资金的使用效果,对援藏项目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项目共有13个,分别为:县政府办公大楼搬迁项目,乡(镇)卫生院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无电村文化活动中心项目,特色居民区建设项目,县中学改扩建项目,县机关周转房建设项目,青稞产业开发项目,县城郊农牧业产业开发基地项目,城区派出所、消防大队基地建设项目,生态林建设项目,春季植树配套项目,扶贫搬迁项目和应急资金。
十年来,项目的实施,认真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受到了全县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乃东人民亲切地称之为“功德项目”、“民心工程”,做到了建一项工程,立一座武汉丰碑,让全县干部群众深切感受到武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温暖关怀。
创新观念拓思路严于律己树丰碑
十年来,武汉市四批援藏干部严格按照武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狠抓项目落实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援藏工作思路。通过广泛宣传乃东的方式,积极争取武汉市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援藏工作,走在了对口支援山南地区其它城市的前列,形成了具有武汉特色的“以政府援藏为主,社会援藏为辅,企业参与开发”的新时期援藏工作格局,有力地促进了乃东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第二批援藏干部进藏后,就积极总结借鉴前一批援藏工作思路上,开拓了援藏工作层面。以胡洪春为首的第四批援藏干部在调研中了解到,乡(镇)一级的干部和人才的素质不高是制约乃东发展的瓶颈,他们最需要开拓视野、加强交流。为了给武汉市街乡场与乃东县乡(镇)干部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武汉市援藏干部在全西藏率先开展了乡(镇)结对工作。2004年9月,武汉市7个街乡场与乃东县7个乡(镇)在乃东县昌珠镇德娃林卡举行了签约仪式,取得了圆满成功。此举得到了西藏自治区、武汉市及山南地委、行署的充分肯定。2005年4月,乃东县组织各乡(镇)组成缔结友好乡(镇)回访团,通过乡(镇)对口交流,使乃东县乡(镇)干部走出了雪域高原,开拓了视野,一些乡(镇)干部回到乡里后,按内地所见所闻的新观念及时调整、修改了乡(镇)发展思路。昌珠镇通过借鉴内地先进经验,确定了旅游兴镇的战略,着力打造中国文化名镇。
十年来,来自江城的四批援藏干部始终牢记武汉市委、市政府的指示,自觉严格要求,从严管理。一是讲学习、讲政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他们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自治区、地区各级领导讲话精神,同时,注重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西藏历史文化,了解西藏风土人情。在与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中,讲政治、讲政策,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援藏工作的政治责任感,也使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不断得到了提高。二是讲团结、顾大局。首先是搞好援藏干部的内部团结,注重发挥团队精神,工作上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其次是搞好与藏族干部的团结,学习他们在恶劣条件下艰苦创业、勤劳勇敢的优良民族精神,尊重他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第三搞好与“老西藏”的团结,学习他们“五个特别”精神,自觉把自己融入到民族大家庭之中,为西藏的繁荣共同努力。三是讲纪律,生活上严格管理。进藏后,他们成立了武汉市援藏干部临时党支部,除了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外,还要组织过临时党支部生活会,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制定了《援藏干部内部管理规定》,严禁接受各种请客送礼,严禁单独外出等。
第四批援藏干部紧紧围绕“进藏为什么牽在藏干什么牽在藏得什么牽离藏留什么牽”的问题展开了大讨论,并提出了:“进藏为的是坚定理想信念,进藏干的是立足本职岗位,实干尽责;在藏得的是提高自身能力;离藏留的是武汉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
十年来,武汉市四批援藏干部不仅克服了工作上难以想象的困难,而且把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带来的种种压力、痛苦深埋在心里,把全部的身心扑在为边疆稳定和边疆建设的事业上,从不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常言道,人生最苦的莫过于心苦,为人之子不能尽孝,为人之父不能尽职,为人之夫不能尽责。来自武汉市的援藏干部们在最苦的时候就时刻想到组织的关怀照顾,父母的宽广胸怀,家庭的理解支持,以及同志们相互间的相互鼓励,凝聚成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使四批援藏工作组结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把全部精力用到了乃东经济社会的发展上。
十年来,乃东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9%,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7%,巩固率达到98%。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各项指标通过自治区验收,农牧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9%,农牧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通电率达到67%,通话率达到75%,广播覆盖率达到96.8%,电视覆盖率达到87%,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一个和谐、文明、富裕的新乃东会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在人们面前。
文章来源: 西藏日报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