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援藏11年 乃东变模样
2006-10-09 00:00:00 来源: 汉网 作者: 吕宗恕 李彦
这座县城总人口不过六万人。短短一天时间的小范围接触,我们亲身感受到了这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乃东人民慢慢远离传统耕种,开始了新技术农牧业生产,建起了高原蔬菜基地;乃东人告别土房破屋,住进了两层保暖房……

在乃东玉莎村有一条武汉援建的光谷路。
武汉万里外的“郊区”
乃东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喜马拉雅山北侧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段,是山南地区12县之一。
1995年开始,这个平均海拔达到5196米的小县成为武汉市对口援藏地区。不少援藏干部在这里倾注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他们甚至把这里比作武汉万里之外的“郊区”。
遗憾的是,我们这次来到乃东县时,县委书记胡洪春,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周斌和县建设局局长聂胜利恰因公事回了武汉,无缘相见。
昨天上午,留守乃东县的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刘旭和副县长张国桥接待了我们。
张县长首先带我们参观了即将投入使用的乃东县委县政府大楼。这座投资1380万元修建的政府大楼于2005年4月动工,其中援藏资金800万,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一应俱全,是乃东县最气派的建筑物。
离开政府大院,我们驱车前往泽当镇克松村。沿路一侧流淌的雅砻河虽然不够磅礴,但常年奔流不息。张县长告诉我们,对于藏民来说,位于乃东县境内的雅砻河就是母亲河,这里就是藏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
走在乡间小道上,几名当地村民正在田间赶种大蒜。张县长说,大蒜是当地主要农作物之一,主要销往尼泊尔和天津,一些农民靠种植大蒜、油菜、小麦等农作物,年收入可达10万元。
途经玉莎村时,张县长得意地说,这个生态示范村的48户村民已经用上沼气,做饭、照明全靠它,是乃东县沼气使用最频繁的乡村。
参观完生态农业基地,我们来到乃东县最有名的景点——雍布拉康。这座建于2100年前的宫殿被传为西藏最早的建筑,也是当年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骑马登上山顶,仍有不少僧侣在此念经颂佛。
乘坐在返回乃东县城的汽车上,境内海拔6835.8米的雅拉香波倾日山伫立在群山中,终年积雪的山头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美丽。

改建乃东县委县政府大楼也是湖北援藏项目之一。
县委书记和山沟里的10户人家
和乃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航接触时,他第一句话就是,武汉这一届援藏干部很受当地藏民拥护。
从李航那里,我们获知第四批援藏干部中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乃东县的结巴乡,有这样一个无电、无广播电视、无公路的“三无”村组——多若村叠组,居住在这里的有10户人家,人口54人,耕地75亩,村民们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年人均现金收入不到700元。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很少与外界接触。
第四批武汉援藏干部领队、从武汉黄陂区来的乃东县县委书记胡洪春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亲自去村里看看。
去年2月下旬,胡洪春带着全体援藏干部和当地政府负责人索朗扎西去了叠组。2小时后,车到达山坡前再也不能前行,于是,胡洪春他们只好下车步行。顺着山洪冲积出的石头路一直往山上爬,临近中午,一行人才到达叠组。
捧着胡洪春送来的大米、砖茶,受赠村民感动不已。
那天,一个正在墙角写作业的小男孩还告诉胡洪春,他在结巴乡完小上学,平时住在学校,每周五下午5点放学后回家,要走五六个小时才能到家。
乃东县县委宣传部干事韩素昨天告诉我们,当时,小男孩的话刺痛了胡洪春的心,也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后来,胡洪春在山坡上开起了县长现场办公会,要求叠组从山上搬到山下的多若村去,新开垦80亩土地,以供村民耕种;同时从援藏资金中给每户资助2.5万元修建新房。
目前,叠组新村的修建工作正在进行。据介绍,村民们今年有望在新房里欢度春节。
8分西瓜地收入7000元
从以前的青稞、小麦、土豆,到现在大面积种植的优质西瓜,先行一步的部分乃东人尝到了新科技农业的甜头。
昌珠镇玉莎居委会的农民普布卓玛怎么也没有想到,8分地的西瓜地,收入近7000元,是她种粮食收入的十倍。
普布卓玛是乃东县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家有五口人,两个劳动力,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她,一直靠种地来维持生计。一年辛苦下来,吃的粮食倒是不愁,只是手头拮据,现金收入全靠丈夫农闲时打散工维持,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据了解,像普布卓玛这样的农民在昌珠镇并不少。
帮助农民们摆脱贫困日子,武汉援藏干部认为要改变当地人的思想和观念。于是,他们将援藏工作向智力援藏方面倾斜。
经过第四批援藏干部协调,在乃东县分管农业、旅游的张国桥副县长专门从武汉市农科院邀请了两位农业专家赴昌珠进行技术帮扶。
不久,武汉市农科院正高职农艺师李宝喜为普布卓玛家制定了帮扶方案,包括蔬菜新品种的引进、集中育苗、蔬菜储藏、运销与加工。
在专家的指导下,武汉援藏干部从湖北引进了新品种西瓜黑密5号、超级京欣,并获得成功。
由于新品种西瓜无公害、汁多、甘甜味美,很受市场欢迎,每斤平均价格1.8元,普布卓玛租种的2亩地大棚,仅8分地的西瓜地,收入近7000元。
昨天上午,我们从泽当镇前往世界著名的雍布拉康途中,遇到了一位在昌珠镇种雪域西瓜的襄樊人程静。正在采摘西瓜的程告诉我们,援藏干部引进他们进藏种瓜,经济效益比内地要高得多,每亩收入近万元。

由武汉市青山区援建的青山桥连通了雅砻河两岸的牧民。
藏南牧民下“江南”
也许大多数藏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现在有机会能走下高原,去祖国沿海地带去创业,去赚钱。
“光靠刨地刨不出新农村,在家闲着闲不出小康生活”。由于乃东县是传统的农牧业大县,长期以来农牧业在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转移城市化过程中的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是武汉援藏干部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乃东县富余的农牧民看到了新的希望。
今年初,县委书记胡洪春在广州找到了一家理想的用工厂家,并与广州市白云区仁和镇彩球皮具制品有限公司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2月中旬,从来没有走出大山的15名农牧民去了彩球皮具公司,并很快适应了当地的工作和生活。
泽当镇乃东居委会24岁的边巴次仁,很想去广州打工,但因为身体不合格没有通过。无奈中,他还是坚持出去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
同年5月,西藏自治区区委常务副书记列确在《西藏信息摘报》中批示说:“这是值得贺喜的一步,望认真总结经验,为全区农牧民走出去开拓市场作出更多贡献。”不久,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发文说,乃东县此举为农牧民就业开辟了新渠道,为农牧民增收培育了新的增长源。
副县长刘旭告诉我们,现在不少牧民开始走出家门,到沿海去打工,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已取得了成效,家里的收入也有明显改善。
据介绍,乃东县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第一个打工者协会,为外出打工者维权。
11年援助4408万
11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短暂的一页。然而,这11年,对乃东县来说,却是不同寻常的。
1995年5月,雪域高原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从这一刻开始,武汉市先后选派的28名优秀干部,辞别了父母妻儿和繁华的都市,带着武汉市委市政府和百万江城父老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踏上了这片美丽神奇的雪域高原,投入建设新乃东的洪流中。
《西藏日报》去年曾这样报道:“这十年是乃东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十年,是乃东人民得实惠最多的十年。”
1995年以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共确定了54个援藏项目,援藏资金共4408万元。其中,第一批援藏项目8个,援藏资金734.7万元,第二批援藏项目11个,援藏资金1007万元,第三批援藏项目22个,援藏资金1283.3万元,第四批初步确定援藏项目13个,援藏资金1383万元。
《西藏日报》今年9月24日发表文章说,截止到2005年,乃东县生产总值达8.7亿元(含地直),年均增长13.1%,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0400万元(含国家补贴),年均增长13.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558元(含国家补贴),年均增长12.8%,本级财政收入2067万元,年均增长29.9%。,这一切得益于武汉市的对口援藏工作。
文章来源: 汉网
作者: 吕宗恕 李彦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