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93-789293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网上投搞
您现在的位置:西藏山南网>新闻>外媒看山南

西藏新闻网:雪域边陲的国土守望者 记中国人口最少的乡玉麦乡

2011-08-15 18:54:57  来源:西藏新闻网  作者:李成业 崔士鑫 张晓明 梁军

西藏新闻网:雪域边陲的国土守望者

扎日美丽的原始森林。记者李成业摄

  玉麦在哪里?

  似乎远在天边。

  云雾缭绕间,记者的越野车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陡峭的山路上蜿蜒而下。中午时分,十来栋藏式小屋出现在记者眼前,如同盛开的杜鹃花点缀在幽静的玉麦河谷。每一栋房子的屋顶上,都飘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这就是玉麦,中国人口最少的乡,从1983年到1995年,已故乡长桑杰曲巴和两个女儿——第二任乡长卓嘎和妹妹央宗是这里仅有的一户人家。今天这里的人口从1户3人增加到了8户35人,他们继续守护着玉麦方圆1976平方公里的国土。

  正像西藏经久传唱的一首老歌:这是千年不变的守望……

  在茂密的原始森林区,玉麦人编织着小天堂里的小世界

  从拉萨往东南方向行驶大约400公里,便到达玉麦乡所属的山南地区隆子县县城,从县城到玉麦乡还要走大约200公里的土路。

  8月10日一大早,记者一行从隆子县城出发直奔玉麦,一路上景色有很明显的层次感:从光秃秃的石山到高山草甸,从高山草甸渐渐过渡到低矮灌木,最后在越来越湿润的空气中进入原始森林区。

  与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干燥和缺氧环境相比,海拔3500米的玉麦可以称得上是“世外桃源”:印度洋暖流为这里带来了充沛的雨水,这里草木茂盛,空气清新,处于千百年来形成的原始森林区。

  尽管有着湿润的空气,有着充沛的雨水,但由于受印度洋暖流的影响,这里一年四季几乎没有日照,使得这片原本富饶的土地上长不出任何庄稼。“连土豆都只有这么大。” 副乡长兼医生扎西罗布伸出大拇指比划着。

  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大雪封山将玉麦与外界隔绝,在这大雪封山的7个月时间里,玉麦仿佛真正成为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乡民必须在11月之前到山外采购7个月的口粮。在2001年玉麦通公路之前,他们必须赶着马队穿越一片沼泽遍地的原始森林,翻越海拔5200多米的日拉雪山,再走过一个陡峭的山谷,走完47公里的羊肠山道才能把粮食运到玉麦。

  当记者问起卓嘎和她的妹妹央宗当年搬运粮食进山的过程时,她们的眼眶里闪着泪花。“还是不说了,痛苦的事情不想去回忆。”

  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卓嘎哽咽地回忆起当年的痛苦经历:“每年11月之前,我们家都是父亲从隆子县把物资运到日拉雪山下的曲松村,然后赶着10匹马要用5天的时间翻越日拉雪山,才能把7个月的口粮运到玉麦乡,期间经常有马匹跌落到深不可测的玉麦河谷。这些痛苦的事情,想起来就想哭。”

  卓嘎介绍说,历史上玉麦乡规模最大时有20多户3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西藏民主改革的进行,高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地方都通了公路,生活、生产条件迅速改观,玉麦的住户也陆续迁出交通闭塞的玉麦,去“过更好的日子”。

  到1962年,玉麦只剩下包括桑杰曲巴在内的3户牧民。之后,曾经有一批批人来过玉麦,但都忍受不了大雪封山后的孤寂,又一批批地搬出去了,除桑杰曲巴外的两户牧民也相继搬走了。1983年,考虑到这些困难,政府将桑杰曲巴一家人搬到山外条件较好的隆子县三林乡曲松村。 [page]

西藏新闻网:雪域边陲的国土守望者

同为58 岁的玉麦乡年龄最大的乡民扎西曲杰、次旺措姆夫妇俩。记者李成业摄

  但是在曲松只住了3个月,桑杰曲巴又带着家人回到了割舍不下的玉麦。一直到1996年政府为玉麦派来一名医生兼副乡长扎西罗布;1997年,又有两户人家在政府的倡导下从曲松村迁到了玉麦,这里才渐渐热闹起来。

  在简陋的办公室里,扎西罗布打开泛黄的笔记本向记者细数最近十几年来玉麦乡的人口变化:1998年4户21人,1999年5户22人,2000年7户23人,2001年7户25人,2002年7户26人,2006年7户30人,2007年7户31人,2008年8户32人,2009年8户32人,2011年8户35人。

  从1户3人到8户35人,或许只有玉麦乡乡民才真正理解“世界太小”的含义。8户人家全是藏族,相距也不过百米,几乎都有亲属关系,他们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人多了乐趣也多了,不再像以前那么孤单了。”卓嘎说。

  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玉麦人绽放出生命的顽强

  51岁的卓嘎特别爱笑,牙齿白白的,眼睛黑黑的,有着藏族人民特有的憨厚和纯朴。

  在日拉雪山半山腰夏季牧场的临时住所里,卓嘎正为家人准备着午餐,架在石头砌成的简易炉灶上的锅里正煮着米饭,一旁在煮酥油茶。不一会,一壶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出炉了。

  喝着酥油茶,听着丈夫巴桑仔细地数着自家的牦牛,卓嘎笑得特别开心。

  118头牦牛的家产,对于一辈子生活在玉麦的卓嘎来说,这是她们家一生的积蓄。

  临时住所的木门打开,卓嘎15岁的大女儿巴桑卓嘎、央宗和她18岁的儿子索南顿珠放牛回来了。刚刚经历完中考,已被山南地区二高录取的巴桑卓嘎似乎对未来更感兴趣。

  央宗是卓嘎的妹妹。姐妹俩都出生在玉麦,成长在玉麦,玉麦的山、玉麦的水孕育了她们。在玉麦第一任乡长、也就是她们父亲的影响下,姐妹俩都选择了一辈子生活在玉麦这个似乎与世隔绝的地方。

  玉麦极美,可与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媲美,但山陡路险,悬崖峭壁。每年从11月开始大雪封山,直到来年5月,这里成为出不去进不来的“孤岛”。

  玉麦极丰,林木参天,雨水充沛,千百年来形成的原始森林孕育着这个小天堂里的小世界。

  玉麦乡人大专职主席索朗顿珠与这个小天堂里的小世界有着特殊的渊源。在玉麦乡还属于山南地区隆子县扎日区时,索朗顿珠便是扎日区的负责人。1999年,撤销了扎日区,在保留原玉麦乡行政区划的基础上成立了现在的玉麦乡。 [page]

西藏新闻网:雪域边陲的国土守望者

玉麦乡乡民大群宗在整理自家家庭旅馆的被子。本报记者崔士鑫摄

  他介绍,1983年到1995年,玉麦乡只有当时的乡长桑杰曲巴和他的两个女儿卓嘎、央宗一家3口孤独地守望着这片国土。孩子们的母亲于早年病逝。

  这期间,桑杰曲巴一家3口一呆就是12年。12年里,他们用常人难以忍受的孤寂,与大山为伴,桑杰曲巴常对卓嘎和央宗说:“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

  这句话,两个女儿记了一辈子。

  岁月如同日拉雪山,铭记着每一段历史;岁月如同玉麦河,经久不息地流淌着。如今的玉麦乡,已是“人丁兴旺”。

  1995年来到玉麦现在已经41岁的大群宗,落户玉麦已有16年的时间。期间,她结婚生子,育有两个儿子。

  大群宗一家现有30头牦牛,家里还经营着一家商店、一家餐馆、一家简易的旅馆,过着丰盈而又平实的生活。

  “在我们这里,家家生活水平基本差不多。”玉麦乡副乡长扎西罗布说。

  2010年,玉麦乡人均纯收入达到7485元,远远高于全区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

  扎西罗布身兼数职,作为副乡长,行政事务并不多;作为医生,他憨厚地笑称接生是他的主要任务。

  “至今已经接生了6个孩子。”他说。

  在扎西罗布的大脑中,玉麦乡户数的变迁异常清晰:

  已故乡长桑杰曲巴的两个女儿卓嘎和央宗相继分家立户,是玉麦的“土著”人家;1997年起,扎西曲杰、次仁措姆夫妇,白玛坚赞、娜贡一家在政府的动员下相继搬迁到玉麦。两大家庭在这里开花结果,育儿生女。

  扎西罗布的妻子小群宗是扎西曲杰和次仁措姆的二女儿。扎西曲杰的大儿子次仁曲杰与大群宗结婚,其小女儿拉吉白玛2001年爱上了当时修玉麦公路的工人次旦扎西并结婚。

  白玛坚赞、娜贡一家来到玉麦后,娜贡将自己的两个妹妹也拉到了山里,一个便是大群宗,另一个是卓玛央宗,卓玛央宗后来与来自曲松村的白玛次旺结婚,独立门户。 [page]

  今年42岁的白玛坚赞1997年从曲松搬到了玉麦,因为“这里的气候很舒服,草场也很好。”但当年他的决定遭到了妻子娜贡的强烈反对。

  “这里路太远了,”娜贡回忆说,为此她还和县长发生过争执,“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好意思。这里的气候的确很舒服,比曲松村好了不止100倍。”

  当时还不太愿意进山的娜贡后来被玉麦迷住了。这里不仅有飞泻的瀑布、缓缓流淌的溪流、宽广的高山草甸、茂密的原始树林,还有湿润的气候、充足的氧气。

  她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政府每个月还给我们900元的护林工资。”娜贡说。

  在玉麦,年满18岁的公民人人都是护林员,每人每月都能享受900元的工资。

  每月900元的工资,对当时西藏农牧民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如今娜贡家有59头牦牛,再加上两个护林员每月共有1800元的收入,生活过得很殷实。就是因为殷实的生活,她才把她的两个妹妹拉到了山里。

  如今的玉麦人就像一棵参天大树,盘根错综地繁衍,日渐枝繁叶茂。

  老乡长桑杰曲巴2001年过世后,同为58岁的扎西曲杰、次仁措姆夫妇俩便是年龄最大的乡民。而年纪最小的则是他们的外孙女、3岁的次仁白玛——拉吉白玛的女儿。

  次仁白玛总是显得很害羞,不敢跟陌生人说话。这个乖巧的小丫头只有跟自己的表哥、5岁的旦增在一起时,才会显露出孩童天真的笑容。

  旦增是卓玛央宗和白玛次旺的儿子,他正在房子里蹦蹦跳跳地玩耍,过着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

  小家伙的性格既调皮又倔强。白玛次旺为了教他识字,在一块木板上写下30个藏文字母、10个阿拉伯数字、10个汉语大写数字。可小家伙一不高兴,便把木板摔在地上,木板劈成了两半。

  玉麦人口太少,孩子们无法凑齐一个班级。

  送孩子到山外读书,对所有玉麦的父母来说,虽心有不舍,但为了他们的未来,还得狠狠心送出山。

  如今玉麦的适龄儿童都在隆子县三林乡完小上学。家长每次都会亲自送他们翻越雪山。

  “孩子们都有书读了,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扎西曲杰说,他准备永远扎根在玉麦。

  藏历新年是玉麦最热闹的时候。“藏历初三、初十和十五我们全乡人集中在一起看藏历春晚、侃大山、喝青稞酒和酥油茶,热闹得很。”扎西罗布说。

  自从1997年以副乡长兼医生的身份来到玉麦,扎西罗布见证了玉麦14年来的一系列变化:从通电通路到用上电视电话,一切都离不开政府长期以来对玉麦的 优惠政策和大力投入。

  最美的花总是开在悬崖上。

  玉麦人就是这样的花。 [page]

  在方圆1976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每一个玉麦人都是国家的坐标

  玉麦人从生活在这片土地的那一天起,肩上比常人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是中国人,我的任务就是守卫祖国的疆土。

  卓嘎、央宗姐妹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她们小时候十分渴望大山外的世界,几次 央求父亲:“到山外去吧!”

  父亲总是说:“不能走。这是国家的土地,我们不能走。”

  作为玉麦乡第一任乡长,桑杰曲巴时常要去山外开会。开完会回到玉麦,他便第一时间召集全体乡民、也就是他的两个 女儿卓嘎、央宗,传达党的声音。

  卓嘎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总显得特别自豪。有一天,父亲翻箱倒柜找出了一块红布和黄布,姐妹俩以为父亲是要给她们做新衣服,高兴得欢天喜地。

  “父亲以前学过裁缝。”

  大约过了一两天,父亲把做好的“衣服”给她们,可是没有袖子,怎么也穿不上,只看到一块红布上缝上了5颗黄色的五角星,他们正纳闷着,不知道这是什么。

  只见父亲找来一根竹竿,把“衣服”挂在了竹竿上,把它郑重地插在了屋顶上。

  父亲庄重地对姐妹俩说:“这就是五星红旗。”

  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玉麦乡的3位公民,久久地凝视着这面国旗;这一天,桑杰曲巴亲手制作的五星红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玉麦乡迎风飘扬。

  在姐妹俩的记忆中,父亲总共做过10面五星红旗。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父亲也不再亲手缝制了,外出时总会买上三五面五星红旗。姐妹俩发现,买回来的红旗与父亲缝制的红旗,除了大小不一样外,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让大山里的姐妹俩从小懂得了什么是国家。

  国家,就是五星红旗。

  国家,就是脚下的土地。

  她们从小懂得了,守护脚下的土地,就是守卫国家。

  从此,大山深处除了有鸟鸣水流的声音,还时常传来两个女孩对着大山的歌唱。她们为自己歌唱,为父亲歌唱,为守护的土地歌唱,为祖国歌唱。

  随着国家的强大,这片土地日新月异。

  2001年,桑杰曲巴实现了最大的心愿——政府修通了玉麦通往山外的公路。

  “父亲沿着这条公路,去了一次拉萨。”卓嘎说。

  这一年,老人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安详地去世了,享年77岁。

  卓嘎至今清楚地记得,父亲临终前对她说的一席话:“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地方就没有人了,中国的地盘就会小了。” [page]

  老乡长的一生,被定格在了这片方圆197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里很大,大到堪比一些国家的面积;这里很小,小到只有8户人家、35口人。然而,他对祖国的忠诚,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却跨越整个雪域高原。

  父亲的爱,注入女儿的血脉。

  1996年,桑杰曲巴老人退休,女儿卓嘎“替父从政”,担任玉麦乡乡长。这一当,就是15年。

  这15年,是玉麦乡变化最大的时期。

  2006年,政府全额出资为玉麦乡7户人家盖了新房。次仁措姆的房子也是当时所建。

  对于政府的关爱,次仁措姆觉得自己“无以回报”,唯有守护好这片土地,才是尽了自己的责任。

  “这里是中国的土地,祖国的土地要由我们自己人来住。”老阿妈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玉麦人的共同信仰。

  随着人口的增多,从1999年起,玉麦乡开始在一些重要的日子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卓嘎说:“看到国旗就想起祖国。”

  “留在这里就是在守卫我们的国土。”扎西罗布说。

  没有人记得从哪一年开始,8户人家的蓝色屋顶上除了经幡,人们还挂上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卓嘎说,挂经幡只是为自己一家人祈福,而挂国旗是为所有的同胞祈福,只有祖国繁荣富强了,藏族同胞才能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page]

  大山跃动着新的生机,玉麦人憧憬着明天的美好梦想

  “玉麦蕴藏有丰富的资源,包括水、森林、林下资源等,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注册‘玉麦’商标,打造‘玉麦’品牌,造福这里的百姓。”1981年出生、玉麦第三任乡长达娃侃侃而谈。

  从小上内地西藏班、后在黑龙江哈尔滨完成大学学业的达娃,正在努力为这片土地带来新鲜时尚的空气。

  “我们乡林业面积有18万余亩,我们将本着以合理开发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原则,对森林资源利用后进行补栽,以保证玉麦乡乡民收入快速稳步增长”;

  “由于近年来扎日转山的兴起,来玉麦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将有序引导乡民大力开展家庭旅馆、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大力增加群众现金收入”;

  “我们将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优质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纪念品,让群众通过参与旅游服务实现增收”;

  “我们将大力发展牧业生产,以旅游业带动畜牧业发展,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奶制品生产量,实现群众增收”;

  “最近我还想去趟拉萨,订制一批标有‘玉麦产’字样的包装袋。”达娃指着大群宗商店里的一种煨桑包装袋说。

  玉麦,也是藏传佛教神山扎日转山者必经之地。因地处神山之缘,此处所产煨桑、腾镯等颇受信徒喜爱。而玉麦乡民所开的商店、旅馆等,均供转山者所用。 [page]

  “现在这个包装袋上写的是‘扎日产’,我想这些东西都是产自我们玉麦,应该把它改过来。”达娃充满信心地说。

  这仅仅是新任乡长达娃到任后想做的若干件事情之一。比这些事情更为重要和紧迫的是,达娃希望上级政府能够对玉麦公路进行一次大规模维修,以保障这里四季通车,让玉麦不再大雪封山,让玉麦不再成为“孤岛”。

  “这也是国防的需要。”达娃很严肃地说。

  他相信,有了交通的保障,不仅可以更好地巩固边防,还可以将玉麦盛产的东西运出去,为这里的乡民们带来更多的利益。

  达娃的愿望,也正是玉麦人所盼望的。

  次仁措姆老阿妈的另一个外孙女扎西德吉成为玉麦历史上第一个考上内地西藏中学的学生。老阿妈充满了成就感。

  从刚到内地生活上的不适应,到今天发奋学习,偶尔打电话给外公外婆报个平安,扎西德吉已经融入了都市的生活。“她现在生活和学习很好。”次仁措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次仁措姆希望扎西德吉毕业后能够回到玉麦,或者到离玉麦不远的曲松村工作,“但这仅仅是我的想法,不知道孩子自己有什么打算。”

  已经考上山南地区二高的卓嘎的女儿巴桑卓嘎则坚定地表达了自己学成后要回到玉麦的想法。小姑娘坚定地说:“这里缺少医生,我高中毕业后一定要报考医学院,毕业后回到玉麦为乡亲们看病。”

  央宗的儿子索南顿珠,今年考上了山南地区一高,年轻的小伙子希望自己将来毕业后回到玉麦乡政府工作,为祖国守边防,为玉麦人服务。

  正像卓嘎所说的,孩子是我们玉麦最大的希望。

  卓嘎担任乡长15年,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业,只是沿着父亲的足迹,默默坚守在玉麦;没有多少可供书写的政绩,只是带领乡亲们在这片不长庄稼的土地上坚韧地生活。

  她唯一一次出远门,是2001年参加隆子县组织的基层和边境乡镇干部前往湖南等省的参观活动。

  她像进了另一个世界,印象最深的是这些地方的夜晚“天上没有星星,地上全是星星”。

  今天的玉麦,让卓嘎感觉像跨越了千年。通了手机,能看电视。她相信,玉麦的明天会与山外世界一样精彩。

  傍晚时分,记者一行沿着蜿蜒而上的陡峭山路离开玉麦,日拉雪山仍然是云雾缭绕,乡长达娃兴高采烈地吆喝着全体村民,大家站在乡政府院子里那面鲜红的国旗下,合影留念。

  守望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玉麦乡方圆1976平方公里的8户35口玉麦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神圣责任感。

  因为他们知道,玉麦的每一个人都是国家的坐标。

  因为他们知道,守护土地,就是守护国家。

  因为他们知道,留在这里就是在守卫我们的国土。

西藏新闻网:雪域边陲的国土守望者

记者一行在通往玉麦的路上就餐。西藏日报社记者摄

一周新闻排行
精彩视频
精彩图片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版权声明  |   新闻许可  |   联系我们  |   山南网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0-2017 山南网(中国西藏山南网) WWW.XZS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14000057号-1 网安联网备案号:54220002000002号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藏党宣[2010]250号
中国 西藏 山南市乃东县湖南路19号 联系电话:0893-7892933 邮箱:xzsnw#sina.com(把#号换成@符号) QQ:1647664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