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琼结县探索实施“三联”工程的几点思考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锤炼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提升干部服务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夯实维护社会稳定的群众基础,加快推进“小而强、富而美”的新琼结建设,2011年11月以来,琼结县在扎实推进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的同时,积极探索实施了以机关干部“联合农户、联系感情、联动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三联”工程,第一期安排了52名乡镇机关干部与37户农户结成“三联”对子,累计筹集资金94.43万元,实施生产致富项目37项, 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实施“三联”工程的背景
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维护农牧区稳定历来是自治区党委关注的大事,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农牧业兴则经济兴,农牧区稳则全县稳。琼结县委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调研,探索实施了“三联”工程。
(一)实施“三联”工程,是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特殊优惠政策含金量高、拉动效益大,对我们加快发展村级产业,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琼结县大多数农牧民群众普遍存在市场意识淡薄、致富技能和门路较少、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村级产业发展薄弱。实施“三联”工程,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户切实选准致富项目,努力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主动联系农畜产品销售渠道,着力培育一批种养殖大户、示范户和农牧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对于解决群众增收致富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实施“三联”工程,是发挥干部优势,提高干部服务群众能力的现实选择。机关干部具有文化素质高、市场意识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信息获取渠道广等优势。实施“三联”工程,让机关干部与农牧民群众结成生产合作共同体,共同发展生产,使之更真切、更真实地了解基层,了解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努力在与农牧民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历练作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能力。
(三)实施“三联”工程,是新形势下加强干群联系,密切干群关系的有效载体。近年来,由于绝大多数干部长期在机关工作,对基层情况了解不透彻,特别是一些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不会说群众语言,不会做群众工作,不会结合实际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给干群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通过实施“三联”工程,让机关干部与农牧民群众在发展生产过程中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促使广大机关干部真正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结成对子,做出样子,真正深入到基层群众之中,从立场、观点、方法和思想感情上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切身感受基层群众的冷暖和需要,及时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广大群众看到干部就在自己身边,看到干部实实在在地为民办事,从而让广大农牧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机关干部的可亲可信,从心里拉近干群关系,自觉支持干部工作。
(四)实施“三联”工程,是加强基层基础,维护基层稳定的重要举措。抓好基层基础工作,是维护农牧区稳定的重要保证。我县在实施“三联”工程中,积极引导村“两委”班子成员参与“三联”工程,注重引导“三联”工程参与对象向党组织靠拢。同时,参与“三联”工程的干部经常深入基层走访调研,与农牧民群众面对面交流,及时了解农牧民群众所思、所想、所需,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做到对农户的家庭情况、思想状态、致富愿望“三个清楚”,真正成为群众说得了话、交得了心的亲人,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度明显提高。此外,“三联”干部还通过交心谈心,积极帮助农牧民化解矛盾纠纷,从而真正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夯实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基层群众基础。 [page]
实施“三联”工程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四个共同”。一是共同选择生产致富项目。立足县情和村情,紧密结合我县产业定位和各户实际,共同协商,逐户拟定一项短、平、快的生产致富项目,签订一份“三联”工程协议,制定一项实施计划。截止目前,全县37对“三联”对子累计拟定了高效种植、规模养殖、民族特色加工产业等三类生产致富项目。二是共同筹集资金。机关干部以现金的方式投入,每名干部不低于3000元。农户可以现金形式投入,也可以土地、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资料折价投入。截至目前,全县37对“三联”对子共投入资金94.43万元。其中干部投入34.75元,农户投入36.61万元,财政投入11.1万元,其它投入11.97万元。三是共同发展生产。参与“三联”工程的机关干部经常深入农户家中,了解掌握农户生产致富项目进展,记录“民情及项目日记”,主动提供市场、资金、技术、信息等支持和帮助,确保生产致富项目顺利实施;各参与农户在全面负责各项目的日常种植、养殖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实施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力争掌握1-2门劳动技能,切实提高创业致富能力;四是共享致富成果。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干部与农户严格按照双方协议并主动向农牧民让利的方式进行分红;如项目亏损或其它原因,干部与农户可通过资产清算方式退出。
(二)明确五项任务。一是宣传党的政策。机关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开展“感党恩、算富帐、要稳定、求发展”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深入宣传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的辉煌成就,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支农强农惠农政策,使基层党员群众充分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来的好处,真正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村入户、深入人心。二是发展农牧区经济。通过机关干部和农户共同实施“三联”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特色产业发展示范户、“十星”模范户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带动更多的农牧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促进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强化群众创业意识。机关干部在和农户共同实施“三联”工程中,注重教育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摒弃小农经济意识,增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经济观念,多方寻找发展路子,引进产业项目,拓宽就业渠道,多方增加群众现金收入。四是创建“十星模范户”。积极引导农户争创爱党国爱国星、民族团结星、勤劳致富星、管理民主星、重教尚文星、环境美化星、遵纪守法星、平安和谐星、先锋堡垒星,达到促进党中央对西藏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促进农牧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五是是维护农牧区稳定。机关干部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农户走访调研,全面摸清农牧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广泛疏通民情、畅达民意,及时发现不稳定隐患,深入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有价值的相关信息,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内部、把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全力维护社会局势和谐稳定。
(三)把握“四个重点”。一是把握参与干部和农户的选择。在机关干部自愿报名和单位领导班子推荐的基础上,县委组派专门工作组进行考核,确保将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和市场意识强、具有一定致富技能的机关干部作为参与对象。各村先组织农户自愿报名,乡镇党委再反复筛选,真正做到把致富愿望强烈、有一定市场意识和文化知识、交通便利、有示范培养前景的家庭作为“三联”工程户来培养。二是把握生产致富项目选择。根据琼结县县情和各村村情,突出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高效种植、规模养殖、民族特色加工产业等三类生产致富项目。三是把握机制保障。参与“三联”工程的机关干部和农户签订“三联”协议,县“三联”工程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参与“三联”工程的干部与农户的投入形式、分红比例、退出办法、考核方式和奖惩制度等,把干部在实施“三联”工程中的现实表现作为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对作风扎实、实绩突出、农户满意的干部,及时纳入后备干部重点培养,优先提拔使用。四是把握环境营造。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宣传开展“三联”工程的重要意义和特色做法,切实加大先进典型的挖掘和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宣传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在全县形成了抓“三联”工程的强大舆论氛围。县直有关部门也紧密围绕双方共同拟定的生产致富项目,切实加强对农户的政策法规、农村实用技术等教育培训,符合政策的项目安排上对“三联”工程项目给予适当倾斜,为“三联”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突出“三个结合”。一是突出个人投入与政府支持相结合。在以干部和群众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县财政为每对“三联”对子提供3000元项目扶持资金,机关干部和农户各占50%份额;县直有关部门在到户项目安排上,优先安排“三联”工程农户,到户项目资金干部占30%份额,农户占70%份额,在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投入不足的问题。二是把共同受益与让利于民相结合。项目取得经济效益时,参与干部一方面按协议获得了相应的报酬,另一方面又按照股份额度和劳动量多少将绝大多数收益给予农牧民群众;既有效提高了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又真正做到了让利于民。三是突出干部参与“三联”工程与搞好本职工作相结合。要求参与“三联”工程的干部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深入基层,帮助农牧民群众解决技术难题,指导农牧民群众抓好生产,既促进了“三联”工程的顺利推进,又切实掌握了基层实际情况,提升了做好基层工作的能力,促进了本职工作的开展。 [page]
实施“三联”工程的启示
(一)新形势下密切干群关系,必须要丰富新的载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有些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还局限于表面形式,没有真正融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紧密结合时代变化,不断丰富新载体。实施 “三联”工程,让干部与群众结成生产合作共同体,共同发展生产,积极引导群众致富,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符合当前琼结发展实际,深受全县农牧民群众的欢迎。
(二)大力发展村级产业,必须要通过示范带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形势下的集中体现,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根本措施。当前,基层群众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等靠要思想,怕承担风险,发展的积极性还不够高,主动性还不够强。只有真正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调动其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积极性,最直观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看到身边发生的变化。通过“三联”工程的实施,以点带面,发展短、平、快的生产致富项目,使全县农牧民发展观念得到不断更新,发展思路不断清晰,致富典型就在身边,带动村级产业发展。
(三)机关干部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必须要在一线实践锻炼。机关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并不是自然而然、与生俱来,必须要不断磨练,躬身实践。实施“三联”工程,就是让机关干部的工作走入基层,和群众交流感情、谈发展、话稳定,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与群众之间的感情,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掌握与群众交流、沟通的技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群众交换意见,在扎实认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
(四)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赢得群众对党组织和干部的信任,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稳定工作的积极性。只有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了,群众思稳的心理才会更加迫切。在实施“三联”工程中,我们让干部和群众结成生产合作共同体,并经常深入基层,在和群众共同发展生产,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同时,拉近了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对群众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需要些什么做到胸中有数,便于及时向上级反映有关情况。同时干部在与群众共同生产劳动中,积极向农牧民群众宣讲党的政策,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将信访、维稳、安全、防灾减灾等责任落实到基层,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筑牢维护稳定的社会根基。
(本文作者为中共琼结县委书记)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