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毯产业:在挑战与机遇交错中编织梦想
藏毯是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传统民族手工艺品。数千年来,经过历代手工艺人的智慧和勤劳,逐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编织工艺,使藏毯散发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从旧西藏达官贵族们才能享用的物品,到今天西藏寻常百姓家里的生活必需品,藏毯的普及见证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藏毯以其独特魅力跻身于世界三大名毯之列,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和喜爱,更在全球地毯产业中谋得一席之地。如何传承好这一古老技艺,使其在信息时代里继续发展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如何运作好“藏毯”这一历史名片,向全世界宣传西藏的传统文化、展现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新面貌?带着以上诸多问题,记者对我区藏毯产业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采访。

图为一名工人正在手工编织藏毯。 记者 常川 摄
① 历史的经线: 悠远而灿烂
藏毯多以羊毛、牦牛绒为原料,以天然植物、矿物质颜料着色,通过梳、纺、染色、手工纺织、平剪和洗涤等生产流程制作,具有密实、厚重、平软、细腻,色泽鲜艳、洗涤不褪色、经久耐用等特点。特别是独特的“穿杆结扣”编织法,使毯面形成自然横向条纹,观感上呈现高低重叠、层次分明的特点,体现了粗犷、古朴的自然之美,加之色彩典雅、图案质朴,使藏毯集实用、欣赏等多重价值于一身,在国际地毯市场中享有很高声望。
相关资料显示,藏毯的历史可追溯到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期。至公元十五世纪,藏毯逐步进入成熟期,在当时著名的藏毯之乡江孜城,藏毯生产已颇具规模,仅江孜就有近千人专门从事相关生产工作。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还在江孜设立藏毯生产作坊,建立了行会,指派一名五品官员直接管理生产和行会。清朝时期,随着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加强,藏毯曾作为贵重礼品大量进入内地,同时也使得藏毯工艺得到改进,产生了竖毛集束起绒的编织手法。
西藏和平解放后,藏毯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1953年,在时任西藏自治区筹委会筹备处处长阿沛·阿旺晋美的牵头下,西藏第一座现代意义的地毯厂——国营拉萨地毯厂正式成立,并由阿沛·阿旺晋美亲自担任名誉厂长,标志着西藏传统家庭手工业开始了规模化生产。1954年,中共江孜分工委向江孜从事卡垫生产的家庭发放十多万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进一步扩大江孜卡垫的生产规模和范围。此后,全区各地几乎都陆续开办藏毯生产车间。随着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区的藏毯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不但壮大生产规模、改善生产条件,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技术和效益,使藏毯这一古老的工艺产品逐渐步入产业化发展道路。 [page]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藏毯的保护和发展取得了更加喜人的成绩。在“十五”期间,我区把以藏毯产业为重点的民族手工业定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又列为自治区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十二五”规划实施前,还专题研究制定《西藏自治区民族手工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对以藏毯产业为代表的我区民族手工业产业布局、发展环境、产业规模、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划。
乘着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东风,我区进一步加大藏毯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力度。2010年以来,通过国家和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共扶持藏毯生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22个,安排补助资金近3000万元;自治区产业和企业改革发展资金也重点支持多家藏毯企业,实现融资4500万元,有力提升了藏毯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推动我区藏毯产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经过多年发展,截至目前,我区已有重点藏毯生产企业14家,集中在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等地。2012年,全区藏毯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2亿元、增加值1.14亿元,产量达7.01万平方米。
② 现实的纬线: 沉重而无奈
近年来,随着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明显加快,各族群众收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特别是农牧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为安居新房购置两三套美观大方的藏毯已稀松平常。加之西藏旅游连年火爆,民族手工艺商品、纪念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包括藏毯在内的我区民族手工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可谓我区藏毯产业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那么我区的藏毯企业是否已是产销两旺了呢?
地毯商人马尕西木的铺面紧挨着游人如织的大昭寺广场,一年四季门庭若市,投身这一行10多年的他对藏毯的市场行情有着切身感受。
“我们店里卖得最好的是2000至3000元一套的藏毯,主要产自青海和北京等地,销售量大概能占到七八成。”马尕西木告诉记者,通常成套销售的藏毯包括两张卡垫和四个靠背,除了内地产的羊毛机织毯,销售量稍次一点的是从尼泊尔进口的手工编织毯,售价大约在6000元一套。
“那本地产的手工藏毯销售怎么样?”面对记者的疑惑,马尕西木解释道:“本地产的手工藏毯一套售价大多在10000元以上,价格偏高,一般顾客不太能接受。而且现在的顾客都讲究实惠,只要毛质好,究竟是机织还是手工,大家并不太在乎,再说买一套本地藏毯的价格,青海产的机织毯可以买四套,一般的消费者当然会选择后者。”
记者随后以寻购西藏手工藏毯顾客的身份,走访了北京中路和八廓街附近的多家藏毯商铺,这些商铺要么单纯销售尼泊尔手工藏毯,要么以低端的化纤机织毯为主,本地手工藏毯难见踪迹。“化纤的机织藏毯,一套两百多,外出过林卡经济又实用。”一家商铺的销售人员如是向记者推销他们的商品。面对价格相差几十倍的藏毯市场,确实令记者倍感意外。
作为藏毯发源地,西藏大部分市场份额却被外地产品占据,我区众多藏毯企业的产品都去哪儿了呢?
坐落于拉萨江苏路上的西藏拉萨地毯公司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国营拉萨地毯厂。2005年转制后,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区的藏毯龙头企业。在公司数百平方米的展销中心里,摆满了式样繁多的藏毯、卡垫和挂毯,各种行业奖状和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的照片挤满了一面墙壁,讲述着这家企业辉煌的历史。
但说起本地藏毯市场目前被外地产品所主导的现状,公司董事长慈仁尼玛显得很无奈。他表示,手工编织的藏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常耗费人力。随着近年来我区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手工藏毯价格随之提高,面对青海等地批量生产的机织毯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尼泊尔手工毯,我区的藏毯产品彻底失去价格优势。
据慈仁尼玛介绍,除价格劣势,由于大量同质类的藏毯出现在我区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是无商标、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的“三无商品”,价格随意,不仅扰乱市场的有序竞争,迷惑消费者的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我区纯正手工藏毯的价格。
的确,目前我区市面上销量较好的藏毯中有不少属于羊毛与化纤混纺的产品。对此就有经销商直言不讳地说:“说是混纺,但混纺比例并没有明确标识,至于是混入60%的羊毛还是60%的化纤,一般顾客不太好鉴别。”
对此,我区相关部门和企业着手开展西藏自治区手工藏毯地方质量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对手工藏毯的原料要求、传统印染工艺、编织技术等进行界定,以此来标注西藏本土产品。2012年初,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发布《地理标志产品——西藏手工藏毯》地方质量技术标准,但由于推广措施等方面的不足,市场接受和认可情况不佳,目前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page]
除了外部市场的冲击,我区藏毯企业自身的问题也不少。
在我区藏毯行业主管部门——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区藏毯企业98%的产品是以订单为主要营销形式,缺乏多样化的分销及现代营销模式支持,缺乏相应的市场开拓能力,市场占有率低。同时由于受传统生产模式及观念所限,藏毯产业合作性不强,企业多以“小而全”的形式存在,表现出没有哪一块做大、做强,但哪一个环节都不能缺的现象,导致难以形成藏毯产业规模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我区藏毯企业多为小型、微型企业,偏重手工作坊生产模式,产品生产周期相对较长,成本高、利润低、积累少,市场竞争力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企业管理和财务制度不规范、不健全,加上价值抵押物少,较难得到银行贷款,普遍存在周转资金短缺问题,无力承担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
除此之外,用工短缺和专业人才的断档也已成为制约我区藏毯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拉萨地毯公司中,现有编织工人平均年龄已经超过45岁,而每年新招入员工却非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布占堆告诉记者,由于近年来我区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藏毯编织从业人员收入优势已不明显,导致大量刚刚培训的工人快速流失。针对这一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想了不少办法,但成效甚微。2010年,该公司在山南浪卡子县开办藏毯编织技术培训班,希望借此培养一批工人。但仅过了1年时间,原先参加培训的50位农牧民中仅有不到10人坚持下来,其他更多的人则选择进城务工。
采访中,不少藏毯编织工人向记者表示,面对每天8个小时枯燥的重复性劳动和不算太好的生产环境,现在年轻的打工者更愿意在城市里从事服务行业。
一张普通1.8×0.9米的卡垫,熟练工需要15至20天才能完工,手工出毯速度完全无法满足大客户的订单需求。由于产能不足被迫将客商送上门的订单推掉,这一情况在我区藏毯企业中也并不鲜见。
除了传统手工艺人才青黄不接,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研发、设计、营销等专业人才也显得相当匮乏。据统计,全区藏毯企业中拥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到职工总数的3%。
长期以来,藏毯企业一直是我区出口创汇的重点行业,我区大部分藏毯企业也大都将销售重心放在国外市场。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国外购买力下降,近两年的藏毯出口订单较以往高峰时期下降30%以上,加之本土市场的步步失守,目前我区藏毯企业无一例外身处发展瓶颈期。
由于效益不好,全区曾经的20多家藏毯企业中,目前已有不少被迫转产,就连拉萨地毯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日子也不好过。由该公司投资兴建的藏毯大厦,曾计划融藏毯展示中心、藏毯销售中心、藏毯培训中心、藏毯博物馆和藏毯协会活动中心等于一体,但建成后却成为酒店、银行营业部和餐厅的综合商业大楼,兼顾藏毯销售和公司办公,虽然收入可观,但对于藏毯企业来说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面对产品知名度下降、市场份额减少等诸多棘手问题,是坚守阵地等待市场回暖,还是加快产业升级谋求新的发展,西藏藏毯站在了产业发展的十字路口。 [page]

藏毯集实用、欣赏等多重价值于一身,不仅是我区各族人民群众必备的生活用品,如今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和青睐。
图为一名游客在商家的介绍下认真挑选藏毯。记者 常川 摄
③ 用传承与创新编织未来
9个国家、650家企业参展,交易额达到1.017亿美元,达成意向投资额近10亿元人民币……
这是今年6月举办的2013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贡献的一组数据,不仅折射出繁荣的藏毯市场,更反映了藏毯巨大的发展空间。
本是雪域高原的瑰宝,就该发出耀眼的光芒,怎么打磨、擦拭它,让它璀璨夺目,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
“无论是藏毯企业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还是产品花纹图案创新,西藏都远远落后于青海。”西藏与青海两省区在藏毯产业方面存在差距,已成我区专业人士的共识。
据媒体报道,近十年来,青海省手工、机织的藏毯以及纺纱的年生产能力以每年48.7%的增速提升,目前,青海藏毯产量已占全国的9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藏毯生产和出口基地。
20世纪90年代,青海曾一度陷入全省藏毯企业陆续倒闭的境地。2003年开始,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以藏毯产品为核心,以藏毯产业为主导,培养国际化藏毯集团企业,整合要素资源,扩张产业链,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开始整合藏毯业,积极打造藏毯的生产加工中心、产业配套中心、贸易中心和研发中心,使藏毯产业走上了一条“政府支持,龙头企业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生产企业平等竞争”的产业化道路。
不难看出,除了政府的大力扶持,青海藏毯产业的快速壮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找准了自身优势和定位。那么,占据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传统技艺优势的西藏没有理由不在藏毯产业中谋取更大的作为。
放眼全球,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出现过传统手工艺产业遭受冲击的情况,有的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有的则被永久地送进博物馆。对于民族手工业而言,保护易得、发展难做,不打通市场环节,传统民族手工艺只能存在于供人欣赏的玻璃幕墙后面。
《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民族手工业发展规划》中指出,做大做强西藏藏毯业,应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完善产业链条、构建产业体系,坚持走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效益最佳的发展路子,使藏毯产业向高产量、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业迈进。
“机织毯具有两重价值——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而手工毯则具有五重价值——财富价值、收藏价值、文化价值、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相关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外地毯消费市场呈两极分化之势,机织地毯在数量上占据主动,产业规模小、产品规模有限、消费市场规模有限的手工地毯只有细分市场、追求高端才是最好出路。
就我区藏毯企业而言,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如何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强化品牌包装和保护力度,在材质、色彩、图案、工序等方面精益求精,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用藏毯的品牌传递文化价值,不断升级销售通道,是关键所在。
除此之外,在全国地毯机械化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加快我区藏毯产业升级显得极其迫切和必要,可喜的是我区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西藏藏之梦地毯有限公司是我区与青海藏毯龙头企业藏羊集团合作签署的引进项目,目前落户于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进行厂房等基础建设。记者7月中旬来到这里时,两座分别达9000平方米的手工和机织厂房已拔地而起,正在等待设备安装。
“我们公司总投资9567万元,设备总投资大约3000万元,其中包括两台德国圣豪公司的阿尔法400地毯织机,属于目前全球地毯编织的顶尖设备,此外剪毛机和背胶机等设备也都从英国进口。”公司总经理姜玉成告诉记者,除年产量30万平方米的机织藏毯,藏之梦公司同时还将生产半手工的枪刺藏毯,这种技术将比传统的手工编织技术提高5倍以上的生产效率,使得高档的手工藏毯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
姜玉成表示,当前西藏正在朝着打造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迈进,旅游消费品市场潜力巨大,不可小觑,这也将是公司的立足点和主攻市场之一。
“西藏的藏系羊毛优点很多,用它编织的藏毯,柔软、耐用、富有弹性,是世界手工毯行业公认的上等原料,但由于西藏环保要求很高,我们公司无法在拉萨对本地羊毛进行清洗加工,加上本地缺乏规模较大的羊毛加工企业,我们必须从内地购买纱锭用于生产,不仅运输成本上去了,对本地的优质羊毛而言也是一种浪费。”姜玉成的话再次反映出我区藏毯产业链条不完整的事实。
“从‘小而全’转向‘专而精’,走产业化和集团化的道路,是我区藏毯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就强化我区藏毯产业链条建设,有业内人士指出,应按成本最低原则,进一步细分藏毯生产环节,逐步形成藏毯业在洗毛、纺纱、地毯纱染色、平剪、洗毯整形等工序的集中化、专业化生产,积极打造原辅料加工、市场销售、中介服务为一体的藏毯产业化生产格局,有助于形成规模化效益,拉低单位成本。另一方面,推进集团化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有助于进一步合理配置资源,整合力量,实现我区藏毯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提升竞争力,在照顾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收益最大化。
有专家表示,未来的传统手工业必须是能满足国民富足生活需求的产业,是能够面向21世纪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的产业,是能够通过富有特色的创造对振兴地方经济文化作出贡献的产业,是能够代表地方形象并增强区域产业文化影响力的产业。
阴云与曙光同在。如何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今天实现传统与创新的交织,西藏藏毯,任重道远。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