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美县兽防站高级兽医师顿珠的故事

图为顿珠正在工作。
“我刚到措美县工作时,兽防站4个人只有16平方米的办公室,没有桌椅等办公设备,只好坐在藏式卡垫上办公。”记者见到顿珠时他正忙着做实验。
身材不高、微胖的顿珠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劲十足、踏实。他是1965年10月出生,1988年毕业于西藏农牧学校,同年7月分配到措美县兽防站工作。“一年四季吃菜几乎都是‘老三样’”。
“我刚到措美工作时,生活工作条件比较差,一年四季几乎吃的都是萝卜、土豆、白菜‘老三样’。”顿珠回忆起当时措美县干部群众的生活条件时说,我记得当时全县干部职工中没有一家有电视的,那时候大家都喜欢看电影,整日都盼着电影队马车。冬天没有电、没水,取暖、做饭全靠牛粪炉子。
“当时全县就一个水龙头,全县干部职工生活用水全靠它,但却经常断水,我们都要到很远的地方提水。”顿珠说,现在县城附近就有很多温室,干部职工在县城能买到各种蔬菜,水、电也有了保障,干部职工的住宿条件也很好。
“生活条件很差,工作条件也好不到哪儿去”
顿珠回忆说:“刚工作时候,我们站的交通工具就是一匹马。下乡的时候要背着糌粑、砖茶和盐等生活必需品爬山涉水,由于路不好,从县里到古堆乡也要走两天,非常地不方便。”
“有了中央的关心和援藏省市的支持,措美近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兽防站也借着这个东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前的一匹马发展为现在的两辆汽车;以前16平方米的办公室发展为现在的两栋楼、实验室及齐全的设备。”谈起兽防站的发展变化,顿珠显得格外兴奋。
“全县4名兽医到现在的32名技术人员”
“1988年措美全县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只有4个人,农牧民科技明白人几乎为零。”顿珠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达32名,农牧民科技明白人达500多人。全县禽流感和口蹄疫免疫率达到了100%,牲畜死亡率由90年代初的6%下降到目前的1.6%以内。
“1992年至1995年,地区科技局立项对措美县雪拉乡次玛龙村当地绵羊品种进行了选育工作。我承担了项目的主要技术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选育出了措美县适应高寒的绵羊种畜,并推广到全县。绵羊的产肉和产毛等生产性能提高了6%至7%,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9年至1990年,地区农牧局立项措美县哲古镇进行万只羔羊短期育肥,我主要承担了项目的技术指导工作。通过4个月短期育肥以后,羔羊的平均体重从育肥前增加了8斤,不仅提高了收入,还缓解草畜矛盾,减少了冬春季牲畜死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008年开始,措美县实施了黄牛改良,我负责了措美镇玉美村黄改点蹲点人工配种和接产,指导当地村民开展母牛牛犊科学饲养管理等。全县共改良了6700头。”
“这些其实就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的体现,也是我本人和基层畜牧技术员逐步成长的经历。”顿珠说。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