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档案】翻山越岭爱上西藏的北京知青
知青们在一起学习。 (资料图片)
王丽梅今年61岁。40年前,王丽梅21岁,是北京市23中一名老师。“1975年,毛主席的话:‘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激励了全国各地的青年人,我的学生们也是,一定要去最艰苦的地方建设祖国,”王丽梅回忆说,“但是学生的父母舍不得孩子,觉得西藏太艰苦,不同意他们去,我也有点不放心我的学生,主要是自己也一直想去边疆搞建设,最后我就去做学生父母和我父母的工作,告诉他们西藏很需要年轻人。”就这样,在王丽梅多次诚恳地劝说下,学生父母和王丽梅的父母决定“舍小家顾大家”,认可了年轻人的一腔热血。“走的时候,姥姥还是有点不愿意,埋怨我‘不挣工资挣工分’”,王丽梅笑着说。
带着学生去支边
1975年3月,北京市15名知识青年坐上往西的火车。除了王丽梅,其他14名知青都只有18岁。“出发前,我们跑到当时的民族出版社,央求会藏语的老师教我们藏语,都是简单的日常用语,比如‘谢谢,多大年纪,吃饭了吗’等等,都想着到西藏后少用时间学藏语,多花时间搞建设”王丽梅说。当时的火车只能通到柳园,从柳园下火车后,王丽梅一行坐上开往拉萨的汽车。“当时的青藏公路还是土路,一路上特别颠,我坐在最后一排看着学生,头一直‘噔噔噔’跟车顶篷相撞。高反得特别厉害,吐了又吐。”据王丽梅回忆,去西藏的路上,一个学生为了锻炼自己早日适应高原环境,出发前只穿了一双北京“片儿懒”,“是一种薄布鞋,夏天的时候穿着凉快”,王丽梅描述道。“因为行李车和我们坐的车不在一起,不能再拿行李出来。我们压根没想到西藏的3月会这么冷,风这么烈,那位同学的脚冻肿了,后来裂了,血和脓一起淌,我们轮流帮着他捂脚,”王丽梅说到此,声音有点哽咽。
劳动间隙,知青们愉快地谈天说地。 (资料图片)
顶风冒雪、头昏眼花,经过了10多天,15名北京知青终于到了拉萨,迎接他们的是盛大的欢迎仪式。“我们没想到,布宫前面人山人海。老乡们举着锦旗欢呼,觉得我们是毛主席派来建设西藏的青年人。我们很激动,也很感动。当时我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尽全力建设西藏,不给北京丢脸,”王丽梅说。
学看病学藏语
到拉萨后,15名知青分到了两个公社:堆龙德庆县东嘎公社和山南乃东县结巴公社。王丽梅和自己的学生共8人去了堆龙德庆县东嘎公社。“当时公社没有多余的房可以给知青住,我们就一人一家住到了藏族老乡家里,跟老乡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劳动挣工分。闲下来砍柴、背水,有啥干啥。通常干完农活,我们就坐在田间地头学习、唱歌,现在的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阿沛·晋源也是我们一起的知青,晋源会拉手风琴,我们就伴着琴声唱歌,常常是田间地头,琴声歌声。”
王丽梅形容当时知青间的感情是“革命友谊”,大家相互帮助。除了干农活、学藏语外,公社的男同学看书学农业机械,学开拖拉机、修拖拉机。王丽梅就和女同学找书学治病,办起了小诊室。
“后来公社分了队,我和黄迎春分到了猪圈旁的一间屋子里。过了段时间,我觉得浑身痒得厉害,使劲挠还是不‘解恨’,就去找我们公社的丁书记。丁书记说‘你是不是长革命虫了’,他让我掀起衣角一看,‘唉呀,全是革命虫。你回家看看,衣缝里肯定都是白白的虫卵’。我吓坏了,赶紧回家脱下衣服一看,衣缝里全是白白的,用手一捋,‘哔哔叭叭’响……”说完,王丽梅又爽朗地大笑起来。后来,王丽梅才知道,所谓的“革命虫”就是虱子,“因为顾不上自己,忙着干活、忙着革命的人,身上的虱子会格外多。所以当时就把虱子叫做‘革命虫’”,王丽梅笑着解释说。
从没想过离开
1978年到1979年的两年间,大部分在西藏的知青通过政策和考学回到自己的城市。王丽梅说,自己没想过要回去,“觉得西藏还需要我。只要西藏需要,我就一定坚守到底。我和我先生1980年结婚,当时他在山南拍纪录片,我选择他,也是因为他也早就决定留下来建设西藏。”可是世事难如愿,1980年下半年,王丽梅身体越来越差,到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高山性心脏病”。
“1980年底,我收到了来自堆龙德庆县里的电报,大概意思是说:组织上决定让我内调回北京,北京和西藏一样可以为人民服务”。1981年,王丽梅内调回北京,继续在北京23中做老师。3年后,王丽梅自学考上了北京师范学院,圆了上大学的梦。
2012年,漂洋过海重返“故乡”
“回到北京后,我们8个知青从未断了联系,也一直在想念西藏,想念拉萨,”王丽梅说,“谁家有啥困难,我们8个相互帮忙从来都二话不说。这种感情是在建设西藏的共同目标和一腔热血中建立的,是在田间地头艰苦劳作中建立的,也是在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学习、一起吃糌粑的高原生活中建立的,很难去形容。”
王丽梅说,“回北京后,我们8个东嘎公社的知青各自有了新的人生轨迹,朱桦和李颖在美国,余诚去了德国,我和黄迎春、韩一波在北京,阿沛·晋源留在拉萨继续建设。我们离开西藏的7个人身上有个共同点是无论何时都不会变的,那就是对西藏的想念。2012年,我们几个相约,无论在哪里,都要一起回西藏看看。可以算得上是漂洋过海的约定。”
2012年,在离开拉萨35年后,王丽梅和当初东嘎公社的知青们回到拉萨,回到了堆龙德庆县东嘎村。“一到村里,老乡们听说我们回来了,全都跑出来迎接我们,比1975年刚到拉萨时的欢迎还热情。当初我献过血的阿佳扒开人群,冲过来就抱住我说‘当初要不是你,我就站不到这儿了’。35年了,她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我。我们大家抱头大哭。”王丽梅说到此声音开始波动,通过听筒,我仿佛被带到了2012年当时的现场。
“村里的变化太大太大,没有想到会那么漂亮。除了一面破墙,我们实在找不到35年前记忆的凭证。都是二层楼,小院落,整整齐齐。一进屋子,唉呀,光鲜亮丽,完全不亚于北京房子的装修。我们还吃了很多好东西,都是当时想都不敢想的,又惊又喜。”王丽梅说,西藏的变化、拉萨的变化,完全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可以深深感受到党中央和政府对西藏的关心、支持”,王丽梅说。
采访至此,王丽梅告诉我,她2012年重回拉萨最大的遗憾:“我们是15个知青一起入藏的,再回拉萨的时候,我们的周福来老师已经得肝癌离开了。回来以后,我知道了我的巴桑阿妈和他的大儿子在一次车祸中已经离世,还有好几位老乡也离开了。真的觉得我们回来得晚了,那么爱我们的阿妈和老乡……早点回去就好了,”说到这里,采访中无数次给我爽朗笑声的王丽梅哽咽着哭起来。
“我们从来没有丝毫后悔,来西藏是我们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和最宝贵的财富。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应该担负起时代给予的责任。”王丽梅说。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