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珍一家三代人40年接力珍藏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
“把党的恩情记在心坎里”
——嘎珍一家三代人40年接力珍藏一面珍贵五星红旗的故事
编者按: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各级党委(党组)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创新工作方式,丰富学习载体,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心走深走实。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热情进一步激发,更加坚决了在红色传承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今日起,《山南报》开设“我心向党”栏目,推出雅砻儿女心向党心向祖国、永远跟党走的一批先进典型和事迹,敬请关注。
图为嘎珍(右)姐妹抚摸着这面被当作传家之宝的国旗。 曲杰 摄
“15头牦牛、11亩地,5条牛毛口袋、2只母鸡、1个旧算盘……”
这是1981年,琼结县加麻区解放乡三组社员嘎珍一家从人民公社分得的财产记录。
今年56岁的嘎珍回忆往事时,像是回望一段历史。那年,她刚满16岁。
回眸这40年光阴,得益于党和政府对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各项惠民政策,嘎珍一家前后搬过三次家,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日子越过越好了。嘎珍说,在几次搬家和翻修中,很多当年的小物件早已不见了踪影。唯有那个陈旧的铝制饭盒,自始至终被她们一家视如珍宝。
是什么东西,在40年的光阴里,被这一家子当宝贝珍藏、传承?回忆过往的嘎珍,眼神里略过一丝不经意的温暖,叙述也变得缓慢起来。
她犹记得,40年前的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16岁是一个分界线,未满16岁会被视为“非劳动力”,即便参加生产劳动,也只记半个工分。
虽然工分很少,但为了让家里的生活宽裕些,从12岁起,嘎珍便与公社社员一起参加农田开荒。她依稀记得,当时生产队在哪里劳动,哪里就会插上一面五星红旗。
那是一个初春时节,只见金珠村第三生产队的五星红旗在风中摇来晃去,好像风再大些就会倾倒。忙着劳作的生产队队长便喊道:“嘎珍啊,你今天的任务就是抓稳旗杆,只要旗杆抓得笔直,下午就给你算一个工分。”
虽然年纪尚小,嘎珍骨子里却是吃苦耐劳的性子。那天,她在高原初春凛冽的寒风中,哆嗦着把旗杆紧紧抓住,直到大家结束上午的劳作。
生产队队长夸她说:“姑娘,你真是把抓旗杆的好手呀。”队长给她当场记了一个工分,这是第三生产队历史上头一次给还未满16岁的小孩一个工分。
至今,嘎珍似乎还能感受到那天那一公分给她和家人带来的喜悦。傍晚回到家中,嘎珍的母亲还奖励她吃了一顿酥油糌粑团。
嘎珍一边吃着酥油糌粑团,一边心里默默感念着:“这是五星红旗的恩赐。”从此,更增添了她对那面五星红旗的特殊情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嘎珍所在的解放乡人民公社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嘎珍所在的解放乡人民公社更名为金珠乡(现为金珠村),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飘扬在乡政府楼顶。而之前第三生产队的那面五星红旗,正巧分给了嘎珍一家。这面边角已有磨损的五星红旗被嘎珍母亲视若珍宝,整整齐齐地叠放在铝制饭盒中,交由奶奶保管。
1992年奶奶去世,嘎珍把传承和收藏五星红旗的任务接了过来。“我要把这个光荣的历史传承下去,让我们的下一代和更多的人,更清楚这面五星红旗的历史意义。”
2008年底,时任金珠村第一支部书记的扎西加措在走村入户时了解到嘎珍一家有一面五星红旗,珍藏了近40年。
扎西加措说:“我当时有过私心,很想将这面五星红旗和两张珍贵的毛主席像摆放到村史馆内,好让更多群众了解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可是,最终没好意思开口提。”
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投票决定,将每年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自那年起,嘎珍一家在每年3月28日早上,都会身着节日盛装,将珍藏的五星红旗从铝制饭盒中取出,一家子郑重地来到自家屋顶,举行每年一次的升国旗仪式。
嘎珍说,儿时因为这面五星红旗吃上了人生最香的酥油糌粑团,后来,又在这面旗帜的引领下,一家子和村里人一同过上了比酥油糌粑团更香、更甜的幸福生活。
现在,金珠村的村民家家户户都在屋顶插上了五星红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全村人积极改善人居环境、美化家园,把村子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
现在,在党的各项优惠政策下,嘎珍一家经营的牧场拥有40头牦牛、20多只羊,2020年底,全家纯收入就达10万余元。嘎珍一家人还住上了藏式二层楼房,家里拉上了网络。大侄女格桑德吉在拉萨某绿化公司工作,二侄女吾金卓嘎在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当老师,侄子嘎玛洛桑在安徽读大学。
采访即将结束,嘎珍满怀深情地抚摸着装有那面五星红旗的饭盒说:“我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我想把珍藏五星红旗的任务传给我的大侄女,希望她能传承下去,永远把党的恩情记在心坎里!铭记共产党的恩情,明白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