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熟了
青稞熟了
一阵微风吹来,轻轻的抚摸你的脸庞,暖暖的、美美的、柔柔的,让你似醉非醉。
远处田地里青稞熟了,金黄一片,随着风在舞动,波浪滚滚,像似在向你点头、向你微笑,像极了藏族同胞热情好客的样子,仿佛在说:“来,到家来做客,我把青稞美酒款待你”。
这段时间,经常看到各级政府、各级各类人员帮助农牧民抢收青稞、麦子的报道,做到疫情期间两不误、两手都要抓。一个个生动画面无不让人感动、无不让人动容、无不让人催人泪下。
只有在中国,这种场面你才能看得到,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中你才能享受这种待遇,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你才能感觉到这种温暖。
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恩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感恩伟大的时代,感恩伟大的人民。
走近青稞地里,一面面迎风招展的党旗你就什么都明白了。
挥舞的镰刀、轰鸣的收割机、红色的马甲、坚强的背影......组成世界上最强的团队,最强的合唱团,演奏出新时代最美最动情最动听的歌。
你手拿着镰刀的样子,真棒。
你开着收割机的样子,真美。
你把青稞粒装进袋子的样子,真帅。
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
时下,正是收割青稞的季节。今年和以往年不一样,因为有疫情,农牧民群众不能出门收割青稞。让每一粒青稞颗粒归仓。党委、政府发出号召,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志愿者,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作风,想尽一切办法、千方百计地帮助农牧民群众做好秋收工作。千千万万个党员干部、志愿者闻令而动,迅速奔赴田间地头,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帮助农牧民群众收割青稞,搞好秋收工作。
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我是一名地地道道农民家庭出生的孩子,对秋收并不陌生。粮食,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心里非常清楚。农民靠天吃饭、靠地打粮食,我从小都明白这个道理。
小时候,一到秋收的时候,我也跟着父亲母亲一起下地收割稻谷。那个时候没有收割机,全靠人拿着镰刀,一茬一茬的割,顺势把稻子(带有草的稻子)放在田地里铺开,晒上一天或两天,等稻子差不多干了,用稻草做的草绳打成一捆一捆,再用“抢担”肩挑起来一程一程送回家,然后再把稻子放在晒场里铺开,用牛拉着石磙一圈一圈地反复来回碾压,目的是把稻谷和稻草脱落开来,然后把稻草拿开,金灿灿的稻谷露出了它的正面目。你以为这算完事了,还早呢。等稻谷经过一两天晒干后,再用木质做得的风扇(那个时候也没有电风扇,即使有电风扇,需要用电,农民也用不起),把稻谷中的断草、干瘪的稻壳一遍一遍的扇干净,然后再装袋,放在家里储陈起来,这才算完成了颗粒归仓。这是遇到天气好的时候、晴天的时候才这么顺。如果遇到下雨天,那就糟糕了。在秋季,天经常下雨,抢收稻子那是经常的事了。不过,农民都爱稻子、珍惜稻子不被雨水淋湿、打湿,会拼的命抢收稻子,尽一切可能地做到颗粒归仓。小时候我都会跟着父亲母亲做这样的事情。虽然帮不上大忙,但我一直跟在父母俩后面一起干农活,收割稻子、打粮食,等等。这些记忆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每年回湖北老家休假,都要到自家田地里转转,不为别的,就是想看看、闻闻田地的乡土气。在西藏,我也是,只要有空,在这个季节都会到青稞地里或小麦地里去看看,走一走,听到脚踩在泥土发出的声音,心里特别的踏实,鼻子闻到青稞和小麦的味道心里特别的亲切。
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约有3500年的历史。在雪域高原,从春季的播种,到夏季的除草,秋季的收割,青稞以其自由的、稳健的生长,营造着藏族人民的生活节奏。
青稞也是农牧民的主食,在农牧民日常生活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绝不让一粒青稞烂在地里,让每一粒青稞颗粒归仓。我们在行动。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