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布2024年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山南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发布2024年
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各县(区、市)科技局、市直各相关部门,各有关科研单位、各相关企(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西藏自治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藏财教〔2018〕76号)《山南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暂行)》(山科字〔2022〕10号),在广泛征求指南建议的基础上,围绕《山南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既定目标任务,组织编制了2024年山南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原则
(一)聚焦核心任务。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按照“围绕产业、聚焦瓶颈、重点突破”的原则,把解决产业问题作为攻关的根本目标,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攻克重点核心关键技术,引领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深化交流合作。积极与湖南、湖北、安徽援藏省市为主的区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进行体系化、平台化的科技交流合作,鼓励各类创新平台、创新团队联合申报项目,为科技合作探索路径和经验。
(三)强化产学研结合。建立科技部门和行业部门创新联动机制,统筹调动各方科技资源和力量,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创新科企联合机制和模式,切实增强科技创新效率和产业升级能力。
二、申报方向
(一)重点研发及转化
1.农牧业领域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对农牧业领域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种业振兴行动,围绕山南市高原特色品种优势资源,扎实开展农作物、畜禽等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工作,发掘特色优质新资源,有序推进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开展种质资源、育种材料创制研究。支持围绕边境地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强化科技支撑固边兴边富民行动。
(1)农作物种质培育。在基因改良、种子培育、分子育种、辅助育种等方面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引进示范应用。
(2)农作物绿色增产。针对青稞、小麦、油菜、豌豆、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开展种质资源挖掘利用及优异新种质创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加快品种培育进程,选育抗旱抗逆作物新品种。开展作物高产增效栽培模式及新技术研究,升级栽培、施肥、灌溉、植保等常规技术,推进农作物生产提质增效。
(3)牧草新品种选育与高效生产技术研究。引进牧草种质资源,开展适合高海拔气候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牧草新品种(系)培育和繁殖技术研究;集成创新牧草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探索适合不同海拔高度、适宜不同生态区域的牧草品种及种植模式。
(4)旱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构建与应用。针对旱地农业水、土、光、农业废弃物等资源利用效率低、绿色低碳模式尚未完善等科学问题,开展旱作区降水潜力深度挖掘、光能利用效率优化提高、农田肥力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旱作农业综合发展模式和技术集成研究示范。
(5)耕地地力提升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典型农区耕地土壤障碍发生机制,分析土壤微生物组成群落和功能的时空变异规律,阐明典型农区土壤—根系—微生物系统互作协同机制。研发适宜特殊环境气候条件的生物有机肥料,开展典型地域耕地有机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针对主要土壤障碍类型,研制耕地肥沃耕层构建、土壤微生物调控等土壤配肥技术,建立耕地地力提升技术示范基地,为耕地地力提升和化肥增效提供科学理论和系统方案。
(6)高原农业机械产品研发与应用。开展农作物高效深松耕灭草、精量匀播、精准施肥、绿色防控、高效减损收获和秸秆高效收集等农机农艺技术研发,开展作物生产中农机农艺融合、农机的区域适应性等科技创新。
(7)植物保护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展综合防控技术试点示范,强化农林植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生物防控,开展天敌性昆虫、微生物菌剂、植物免疫诱抗剂、作物生长调节剂等生物防治资源的开发利用,研发筛选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完善主要病虫草害和突发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体系。
(8)特色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围绕山南市特色濒危畜禽遗传资源开展抢救性保护研究工作,构建西藏特色濒危畜禽种质资源抢救性收集保护技术体系。开展多胎高产肉乳兼用型羊品种(系)、高产稳产奶牛、藏鸡、藏香猪、牦牛、绵羊及肉用鸡等特色畜禽新品种(系)选育、集成良种繁育技术,培育适应高寒地区养殖环境及市场需求的新品种(系)。
(9)畜禽高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动物营养、高效扩繁、环境调控、精细管理等畜禽标准化养殖关键技术研究,研发适应不同生产阶段的饲料配方、添加剂等,研制牛羊体况评价、环境监测、智能管理等关键设施设备,集成畜禽高效健康养殖技术体系。
(10)畜禽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展牛、羊、鸡、猪等主要畜禽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针对主要流行且危害较大的病毒性腹泻病和体内外寄生虫病,通过系统研究流行规律、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危害因子控制等技术攻关,开发快速诊断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创制新药物、新疫苗、藏兽药等产品,构建畜禽重大疫病防控技术体系。
(11)经济作物创新利用与优质高产技术研发应用。开展核桃等本土果树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抢救性保护及利用;支持优良果树品种(系)引进及选育;开展本土蔬菜、珍稀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评价。开展蔬菜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栽培、非耕地高效利用等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展藏药材、食用菌、茶树等特色资源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驯化选育,重点开展人工繁育、高效栽培、绿色增产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12)农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技术创新。围绕高原特色畜禽肉乳、林果、食用菌、茶叶、沙棘等特色农畜产品开发需求,开展食品原料品质鉴定研究,加强功能食品研发,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防控技术攻关,加强品质稳定性控制、加工适应性改造、贮藏保鲜和标准化生产等技术研究。
(13)生物资源保护利用技术创新。开展发酵食品定向酿造技术研究;开展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开展高值生物资源驯化选育、引种栽培、人工种植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开展药膳、药酒、药茶、饮料、保健品等药食同源产品研发。
(14)科技支撑乡村特色农牧产业发展。围绕驻村帮扶、定点帮扶、极高高海生态搬迁、易地搬迁等乡村特色农牧产业发展,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和成熟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推广应用青稞、牦牛、藏羊、藏鸡、藏猪、核桃、苹果、饲草、农产品加工、其他特色果蔬、林下资源等特色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升乡村特色农牧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2.高新领域
(1)公共安全
①生物安全。开展外来入侵生物和有害生物威胁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检测溯源、预防控制、应急处置等生物安全相关技术研究;研发入侵物种防控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展重点地区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研究、重点地区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调查等;研究外来物种入侵对西藏特有生物多样性危害。
②安全生产。重点开展重大工程安全问题研究和安全生产大数据预警技术研究;研发智慧消防技术装备;研发危险废弃物风险防控与利用处置技术。
③公共安全。聚焦我市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共安全,以强化公安实战能力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平台为基础,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助推公共安全领域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2)食品安全
①危害物形成机制与迁移规律。开展食品原料危害物调查研究,阐明农业投入品、生物危害物、重金属污染物等危害物在农牧业生产中的迁移转化机制,探索安全控制原理;开展食品制造过程中品质形成、保持与裂变机理研究;研究外源危害物在加工过程中的控制机制。
②食品安全监管及过程控制。研发食品追溯监控关键技术,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开展初级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储运过程脆弱性评估,突破食品加工过程中危害物识别、调控、阻断和消减关键技术。
(3)防灾减灾
①高原山地灾害综合观测网络研究。针对山地灾害物源监测、冰湖观测、灾害水文监测以及宽频地震动态监测的山地灾害形成-运动多元异构孕灾环境要素实时观测网络;构建面向典型小流域和重要基础设施等点状要素、重大交通廊道和线性工程等线性要素、大型水利工程和重点城镇等面状要素等的点-线-面多维度梯级灾害观测系统;构建高原自然灾害“天-空-地-隧-网”立体观测体系。
②农情遥感监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农牧业土地利用分类、主要作物种植面积识别及其结构变化规律研究,构建作物苗情、灾情、墒情等农情遥感精细化监测评估技术;围绕我市农牧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防控服务需求,开展农牧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服务和防范应对和区划技术研究,推进重大农牧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风险预警和综合防控技术应用,研究提升山南市农牧业气象趋利避害科技支撑能力。
(4)高原交通
①道路养护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道路养护模块化施工、综合安全防护、长寿命功能提升、快速检测和预警等关键技术研究。
②匹配西藏不同类型水泥的低碳高活性胶凝材料研发及低碳混凝土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匹配西藏不同类型水泥的低碳高活性胶凝材料及关键工艺参数;研究低碳高活性胶凝材料的作用机理及在不同等级混凝土和应用场景下水泥的最佳取代率;研究低碳高活性胶凝材料匹配西藏不同类型水泥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及服役寿命预测;研发低碳高活性胶凝材料匹配西藏不同类型水泥混凝土的碳减排计算方法及低碳混凝土关键技术。
(5)文化旅游
智慧旅游关键技术研究。运用大数据、5G、互联网、物联网、地理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研发“科技+”和“+科技”相结合的旅游安全监测评估体系及预警预报系统等智慧旅游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面向自助旅游的智能服务系统并应用示范。
(6)清洁能源
基于山南市生态文明高地建设需求,侧重对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污染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太阳能供暖的技术路径、低碳污水处理技术,微电网储能,以及光、电、热多能互补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重点行业和温室气体排放智能监测等关键技术研究,探索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径;开展西藏生态系统碳库变化机理研究,研发集成森林、土壤、湿地等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关键技术,构建不同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评估体系。
(7)绿色工业
①绿色矿产。开展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和勘察技术研究;加强矿山绿色采选技术研发与应用;研发矿产资源冶炼技术;开展尾矿处理和矿山修复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攻关。
②民族手工业。推进山南本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绘画、服饰、民俗、节庆等文化资源的抢救、挖掘、保护和传承,开展文化创意、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方面的科研攻关。
③绿色建筑。研究极端气候条件下围护结构材料的隔热特性与可靠性;研发高原特殊气候环境下可再生能源产能设备、储能介质及其控制系统;开展极端气象条件下空调系统能效可靠性检测与评价方法研究,研发高效节能控制技术。
(8)数字经济
①高原广域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研究高原极端环境地形高精度精细化监测及实时三维重建关键技术,研制可适应高原/高山/峡谷等人员到达困难区域的全天候、多维度的地表及地形实时监测设备;开展高原地区包括冰川、积雪、冻土、湖泊等自然环境高精度精细化三维建模研究,建立高原地区广域地形勘测大数据管理平台。
②智慧城镇技术。以新一代5G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推进信息感知、智能应用、信息安全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镇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③数字乡村及农业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围绕高原生物等产业发展,推动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智能装备等技术攻关和创新研究,推动信息技术在项目管理、人才服务、科技咨询等领域的应用,探索数字乡村服务新模式。
(9)藏医药
①藏药材资源供应保障与标准化研究。针对桃儿七、波棱瓜、甘松、贝母等市场需求大的品种及茅膏草、百花龙胆、金腰草等人工种植难度大的品种,开展人工种植繁育技术与产业化供应研究。开展“药食同源”藏药材的功效机制和标准研究。开展藏药材分布区划研究和适宜栽培地区区划研究。
②藏药新药研发与成药二次开发。围绕藏医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各种疾病中的特殊疗效优势,研发疗效良好、功能确切、剂型创新的新藏药;对已获上市资质、临床疗效好、市场需求高的藏成药或医疗制剂进行系统评价和二次开发等。
③藏医特色诊疗技术与藏药传统工艺研究。基于藏医经典特色诊疗技法,开发特色诊疗配套产品;探索改良粉碎、灭菌、干燥等重要工艺,细化优化藏药传统炮制生产工艺,提升生产质量标准;探索适宜藏药特色的活性、毒性成分检验检测技术。
④大健康产品研究与开发。针对道地藏药材,探明其在预防高原反应、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天然活性物质及作用机理,开发有市场潜力的藏医药特色保健产品、营养食品、药膳等。研究开发市场潜力巨大的医疗器械、保健器具等。
(10)生态建设
①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聚焦高寒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与区域人类活动的响应与适应,评估高寒生态系统脆弱性与承载力,开展生态文明高地建设集成技术体系和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
②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围绕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研究关键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时空格局;研究主要生态系统演变、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机理、生态稳定维持等理论;评估关键生态系统服务。
③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山南市特有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与研究评价;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极小种群和濒危物种就地或迁地保护技术。
④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以草地、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为对象,研发山水林田草沙冰等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三生”功能提升路径与模式。
⑤国土绿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围绕国土绿化工程,开展重要乡土树种资源保护、利苗繁育等关键技术和设施研发。
(11)高原医学
①高原病防治。研究高海拔世居居民在心、脑、肺、肝等重要疾病受损状况及脏器功能变化的特征。研究高原地区发生溶血性贫血的高危因素,完善贫血鉴别诊断和病情治疗评估体系。研究高原冠脉微循环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特征、诊疗现状及预后分析等。开展高原地区正常人群生理指标体系和疾病早期筛查干预关键技术研究,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和常见多发病地方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新型危险因素及防治技术研发,开展高原习服与脱习服的基础理论防治技术研究。
②高原地区人体适应性及健康保健研究。研究高原环境下人体压力变化、肌肉运动、脉搏、血压、心率监测等电子器件研发技术。
(12)军民融合
军民两用技术开发。鼓励科技创新平台、军地单位围绕军民两用技术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促进军地科技交流。
(二)科技创新战略研究计划
重点支持科研人员围绕市委、市政府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策需求,跟踪最新科技创新动态,开展战略性研究,形成有针对性、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为山南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
(三)技术创新引导
重点聚焦能够为山南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支持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高新技术与社会发展领域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持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市级自然科学基金
重点支持科研人员瞄准学科前沿和交叉学科,开展前瞻性和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基金源头创新作用,为优势特色学科和新兴战略学科发展储备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形成一批基础研究成果。
(五)其他方面
1.优先支持市委、市政府安排的重点科研攻关任务。
2.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的科研项目。
三、申报推荐程序
各县(市、区)、相关企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属地管理权限组织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各项目申报单位由项目主管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含所在各县(市、区)科技局)审核推荐。各推荐单位对所推荐项目的真实性、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等负责。同一申报单位只能通过一个推荐单位推荐,不能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无推荐材料的一律不予受理。
四、申报单位条件及要求
(一)承担我市科研项目的事业单位(法人)应当为我市各级事业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科研团队,较完善的科研条件、科研设备和相对集中且具备完成项目实施的条件。
(二)承担我市科研项目的企业应当为在我市范围内注册1年以上的从事生产经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应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规范,财务状况良好。
(三)从事科研活动的我市其他单位(法人),应具备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综合能力,具有良好信誉,内部管理制度健全。
(四)项目牵头单位、参与单位、项目组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行业领域黑名单记录。
(五)每个项目的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合计个数原则上不超过3个法人单位(若超过,请说明)。项目牵头单位应承担主要科研任务并具有相应的能力,切实履行项目管理主体责任。
(六)项目申报单位为企业时,自筹资金原则上不低于项目资金总额的30%。
(七)每个项目的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应对申请人与参与人资格、研究能力、科研诚信,项目内容的真实性、申报材料的完整性、项目研究的科技伦理等有关信息进行审查。如出现弄虚作假等现象,将按有关规定处理。
(八)申报项目受理后,不能更改申报单位、申请人和申报内容。
五、项目申请人条件和要求
(一)项目申请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其研究方向须与申报项目研究方向一致,具有开展所申请项目研究的能力。国家公务员不得作为申请人或参与人申报项目。
(二)项目申请人原则上同期只能主持1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原则上同期参与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数不得超过3项,申请截止日前提交完整综合绩效评价材料的在研项目不在限项范围内。
(三)在限制申报项目期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或参与人申报本年度项目。
(四)申请人和参与人应对填报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如出现弄虚作假等现象将取消申报资格,同时追究相关责任。
(五)鼓励女性科研人员和大学生科技专干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六、项目申报要求
(一)项目申报拟解决的技术难题或拟开发的新产品,预期目标,考核指标、预期提交成果及预期市场(应用)前景和竞争力明晰。
(二)拟转移转化的成果应产权清晰,具备明确的产业化、市场化目标及相应指标。
(三)“三区”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员、大学生科技专干等个体依托合作社、企事业单位等法人单位申报。
(四)项目承担单位应具备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制度健全等基本条件,且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制度。
(五)项目执行周期原则上不能超过3年。
七、其他要求
(一)各推荐单位严格按照本通知所规定的申报条件、指南范围要求,做好项目(课题)筛选、组织申报和推荐工作。近两年内有应结未结、暂缓暂停、终止项目等不良记录的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课题)负责人,不得申报本年度项目(课题)。
(二)申请人须按照指南所列方向或相关申报范围要求,撰写项目研究内容。提交申报材料时,同时须提交以下原件的扫描件和彩色复印件:
1.申报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扫描件加盖公章);
2.项目(课题)负责人及单位法人身份证扫描件;
3.项目(课题)申报单位开户许可证;
4.有自筹资金的项目(课题),须出具单位自筹资金证明,并明确自筹资金额度、来源和到位时限等;
5.联合申报的项目(课题),须提供合作协议,包括任务分解、考核指标、经费分配比例和产权归属等相关说明;
6.属地科技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的推荐函。
八、具体申报方式
(一)各类项目采取线下形式申报。(填写项目(课题)申报书和经费预算申报书)
(二)项目申报推荐时间:2024年1月23日——2024年2月29日,请各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时限完成申报推荐工作,逾期将不予受理。在截止日前,须将项目所需的相关材料(纸质版和电子版)报送至项目受理科室。
(三)从项目推荐截止时间到项目立项期间,项目申请人、申报单位与推荐单位相关人员不得向工作人员、评审专家询问项目评审的有关情况。
(四)联系方式
项目受理科室:山南市科技局科技管理科
联系人及电话:平措洛桑 0893—7820533
联系地址:山南市乃东区湖南路26号
山南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1月23日
附件: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