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更美!山南,一直在变!
为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我市以道路升级、绿化提质、夜景亮化等民生工程为重点,推动城市品质实现蝶变。乃东城区主干道完成“白改黑”改造,路面平整如镜,口袋公园草木葱茏,树池规整美观……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幸福”二字在群众家门口落地生根,以焕然一新的宜居面貌向自治区成立60周年深情献礼。
沿着乃东区昌珠大道前行,新铺设的柏油路面平整宽阔,新施划的交通标线醒目美观,环卫工人曲宗白玛握着扫帚感慨:“以前路虽宽,但两边的杂草影响美观,打扫起来也费劲。现在路平了、景美了,来散步的人多了,我扫地也更有劲儿!”
这条曾让辖区居民“头疼”的主干道,如今完成“白改黑”改造,不仅解决了出行痛点,更成为展示风貌的“新名片”。从“尘土路”到“景观道”,道路之变,折射出城市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
在乃东路尤堆巷口,一处刚建成的口袋公园成为周边居民的“心头好”。晨雾未散时,次仁爷爷已和老伴散步至此:“以前这儿车流乱,走路都得贴边儿躲车。现在有了步道、草坪和鲜花,抬脚就是景,咱老百姓的‘休闲圈’就在家门口!”
在这精心打造的微型空间里,绿植错落、步道蜿蜒,我市以“绣花功夫”雕琢城市“边角地”,将其变为居民触手可及的“休憩乐园”,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日常。
安徽大道的步道树旁,新修的树池格外醒目。安徽大道提质改造项目经理张亚平介绍:“这个项目是山南市向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的重点民生工程之一。我们着力实施‘道路+人行道+树池’的一体化系统提质工程。过去树池裸露,易成‘泥坑’,步道砖块松动易绊脚,既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出行体验,也影响市容环境。这次改造采用围合式树池设计,既能保水护根,让行道树健康生长,设计铺设防滑的步道和盲道,确保行走安全舒适、整洁美观;加上车行道‘白改黑’的平整,整条路从‘勉强走’变成‘享受走’。你看树池里的草皮和行道树呼应,连砖缝都透着规整,就是要把‘绣花功夫’藏在细节里,让干道既有交通功能,更成为城市品质的展示面。”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造,实则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缩影,树池通过保水护根设计,助力行道树茁壮成长,更以“小细节”彰显“大民生”,让街道颜值与功能双提升。
清晨,李翠的生鲜店已热闹起来。订单提示音里,她笑着回忆:“在山南生活十几年,眼看着城市修路、栽花、建公园,一点点看着山南变得越来越美,我们生意也越做越好。我常带家人去雅砻人民公园玩,那边还能划船,生活在山南真的很幸福。”
从居民的休闲丰富,到商户的生意红火,城市环境的升级,正悄然改变着生活的温度——当“民生工程”与“民生百态”交融,幸福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象到每一次出行、每一处休憩、每一笔订单里。
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典渐近,我市城区主干道又添新景。工人杨功领和工友们正忙着在路灯杆安装国旗,“从早干到晚,累但自豪!这一面面国旗,就是咱的礼物!”他擦着汗说。
夜色将临,亮化工程的“魔力”更将显现。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秦少康介绍:“我们聚焦雅砻河畔、公园街区,打造特色夜景地标,不仅是让城市夜晚‘亮起来’,更要让市民生活‘乐起来’。精心设计的灯光系统,串起安全、舒适、充满活力的夜间公共空间,真正点亮家门口的‘夜风景’,丰富夜间生活。”
从道路到绿化,从街角到夜景,我市民生工程如细密针线,缝补城市短板,织就幸福图景。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喜庆氛围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不仅是城市面貌的更新,更是市委、市政府对 “人民至上”理念的践行。
当暮色里的国旗映红笑脸,山南用民生工程书写的答卷,正化作群众口中的由衷赞叹、脸上的幸福笑意——这既是城市的成长,更是千家万户的幸福升级,是献给自治区成立60周年最动人的礼物。
编辑:张丽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