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日县的发展太亮眼!
桑日发展“加速度”绘就民生幸福景
华新水泥扎根荒滩二十载,从传统工业蜕变为绿色循环标杆,用“无废工厂”守护绿水青山;雪巴村深挖温泉资源,让“地热经济”鼓起村民腰包;扎嘎新村实现整体搬迁,让群众从“住得愁”到“住得安”;葡萄基地将沙荒地变为“金果园”,以特色产业打开增收之门……六十载砥砺前行,从工业转型到生态富民,从安居工程到产业兴县,桑日县以多元实践绘就民生幸福景,谱写发展新篇章。
走进华新水泥厂,蓝天白云、绿树成荫,四处盛开的格桑花与宁静的工厂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今年是华新水泥厂一期投产20周年。20年前,在桑日县的一片荒滩上,一座现代化水泥工厂拔地而起,由此开创了“输血”变“造血”的“华新模式”,至今仍源源不断地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华新水泥以保护绿水青山为目标,通过技术攻关与工艺优化,持续推进高原垃圾焚烧技术革新。2022年5月,一座日处置250吨生活垃圾的国际领先生态化预处置项目在华新水泥厂建成运行,有效解决了城镇及周边农牧区生活垃圾处理终端的痛点问题,终结了垃圾填埋的历史。这座全区首家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预处理工厂自运行以来,累计处置山南市沿江六县一区生活垃圾30余万吨,相当于减少14万吨碳排放。目前,每月可处理生活垃圾接近9000吨。公司还通过碳市场交易实现了生态价值变现,形成“绿色生产—碳资产增值—技术再投入”的生产闭环,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凭借在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及绿色生产方面的优异表现,华新水泥获评山南市首批“无废工厂”。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企业环保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其在助力地方循环经济发展、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依托“华新模式”,当地百姓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心愿。目前近700名员工中,本地招聘人员占比超九成,仅37人来自本部援藏;公司通过“结对子”培训,助力藏族员工快速提升业务能力。与此同时,该模式还带动当地运输、服务、电力、原材料等产业链协同发展,为地方城镇建设注入活力。
挥别华新水泥厂,记者随即驱车前往桑日县声名远播的温泉小镇。
桑日县增期乡雪巴村坐落于沃德贡杰雪山脚下,因沃卡温泉而闻名。来到雪巴村的天然温泉区,泉眼周边始终萦绕着温润的气息,即便隔着数米远,一股带着自然温度的暖意也会先一步拂过脸颊,驱散了山间的微凉。走近观察,池内热气轻轻升腾,几位游客正三三两两地泡在泉水中,脸上满是放松的神情,享受着这份来自大地的天然馈赠。
“我是亲戚推荐说这边的温泉特别好,就和朋友专程从那曲一起开车过来的,准备待个三四天,好好疗养一番再回去。”游客卓嘎说。
近年来,雪巴村深挖自身独特的地热资源,全力推进“温泉经济”发展,打造出融合温泉洗浴、餐饮住宿与休闲娱乐的生态休闲度假村,让村民的收入节节攀升,腰包越来越鼓。
“2013年刚经营那会儿,因为交通不便,收益其实并不高。自从2016年桑日至墨竹工卡公路修建后,游客一下子增多了。这几年我们不断完善旅游设施,现在每年的游客数量都在翻倍增长,完全不用担心收益问题。”雪巴村村主任扎西顿珠高兴地说。
在游客中心,工作人员阿旺平措细致地将每个角落打扫干净,确保为游客提供干净整洁的环境。
“以前我一直在外务工,主要收入靠打零工。自从村里的旅游发展起来,我就回了家。这边不仅收入稳定,还能就近照顾家,我打从心底高兴。”阿旺平措说。
行走在雪巴村,一幅整洁有序的乡村图景映入记者眼帘。街道干净整洁,告示牌、路灯、旅游厕所、停车场错落分布,民宿与饭店一应俱全,充分满足游客需求。
在“曲珍家庭旅馆”,老板次仁旺堆介绍,民宿共两层,2022年营业至今,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今年截至目前收入更是达到35万元。
温泉经济让雪巴村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而扎嘎新村的变迁,则为“住有所居、住有所安”写下了生动注脚。一幢幢二层藏式楼房整齐排列,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柏油路直通家门口,学校、医院、村民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一应俱全……这是记者在扎嘎新村看到的场景。
“以前在扎嘎沟,日子总不踏实。房子是老土房,一到雨季就怕漏雨,路也不好,去趟医院得跑老远。现在不一样了,新盖的水泥钢筋房特别稳固,住着安心。村里有医院、有学校,种地都不用跑远路,日子比以前方便太多了!”村民阿旺朗杰说。
扎嘎新村党委书记洛桑阿旺介绍:“扎嘎新村是从扎嘎沟搬迁而来,共安置200户、800人。这些乡亲们以前生活在地质隐患较为严重的区域,为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实施了整体搬迁工程。新村配套建设了村委会、幼儿园、卫生室等,群众生活条件全方位提升。同时,新村周边的南北山绿化项目点、苗圃基地、葡萄基地等产业项目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就近务工机会,让大家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从“住得愁”到“住得安”,从“办事难”到“事事顺”,阿旺朗杰一家的生活变迁,正是桑日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缩影。
在桑日县的另一处,特色产业正为群众打开更多增收之门——葡香满溢的葡萄基地里,藏着富民强县的密码。
初秋时节,桑日葡萄基地内一派忙碌景象。阳光下,工人们手脚麻利地将防虫网逐一覆盖在葡萄树上,细密的网纱为即将成熟的果实筑起“防护屏障”,也守护着基地里的丰收希望。这里,一颗颗承载着村民致富希望的葡萄正在茁壮成长,该基地被世界纪录认证(WRCA)确认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威代尔葡萄种植基地”。昔日漫天黄沙的荒滩,如今已是生机盎然的沃土。
“以前为了谋生,只能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家里老人孩子都顾不上;现在好了,家门口的葡萄基地就能上班,还能跟着技术员学葡萄种植手艺,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村民平措多吉一边忙着给葡萄树加固防虫网,一边笑着分享生活的变化。
“工资涨了,手头更宽裕,给家里添东西、供孩子读书都更有底气。”平措多吉坦言,这份“家门口的工作”不仅解决了就业难题,更让他找到了生活的归属感。
更让平措多吉欣喜的是,曾经漫天黄沙的土地,绿意一年比一年浓。“看着家乡环境越来越好,基地里的葡萄年年丰收,我们干活儿也更有劲儿。现在的日子,既有稳定收入,又能守着家、看着家乡变美,心里别提多暖了!”话语间,满是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与对未来的期待。
从昔日沙荒地到如今“金果园”,桑日葡萄基地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更以产业发展为纽带,为当地群众搭建起就业增收的桥梁。像平措多吉一样,越来越多村民通过基地务工、学习技术,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在参与产业发展中收获稳定收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们重点打造‘葡萄酒+旅游’‘葡萄酒+文化’特色模式,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八方游客。现在走的是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路子,让葡萄产业跳出过去单一的种植销售模式,形成涵盖生产、加工、旅游、文化的复合型产业生态,产业链条更长、活力更足。”桑日县葡萄基地负责人李晓平说。
李晓平介绍:“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葡萄采摘季活动,其实就是想以酒为媒,为桑日和外界架起沟通的桥梁。现在效果很明显,越来越多人知道了我们雪域高原上的葡萄园,也让这里的酒香飘向全国,让更多人尝到桑日的味道。”
六十年风雨兼程,桑日县的发展足迹清晰而坚实。桑日县用一个个具体实践,诠释了高质量发展与民生幸福的深度融合。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新起点,桑日县将继续依托资源禀赋、聚焦群众需求,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雪域高原上的幸福图景愈发鲜亮,为西藏的繁荣发展书写更多“桑日篇章”。
编辑:付青峰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