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山南实践 谱写雪域高原奋进新篇
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山南实践 谱写雪域高原奋进新篇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山南的成功实践与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边疆治理与国家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作为西藏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山南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通过将“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有机融入发展全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边疆治理理论提供了鲜活案例。
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山南市多维度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领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助力劳动者发展;民生领域秉持人民至上理念,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生态建设方面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社会治理中依托智慧党建平台创新治理模式,以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同时,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经过60年砥砺奋进,山南市实现了从基础设施到民生福祉、从生态环境到社会治理的全方位跨越式发展。以实践成果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科学性和指导性,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雪域高原的实践伟力。
一、守正创新,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的劳动者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山南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领导下推动传统产业工人向新时代技能型人才转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狠抓科学规划,强化保护措施,帮助普通工人实现从普通劳动者向文化创意人才的跨越。其中,贡嘎县克西木雕传承人土登制作的“切玛盒”作为西藏入围作品,参加“大运河文旅季暨第十二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开辟了增收新路,生动诠释了“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力量。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山南市立足区域特征,精准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将脱贫人口和边境地区农牧民作为社会保险扩面的重点对象,努力实现全覆盖、无死角、零遗漏。聚焦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推动实现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并鼓励早缴费、多缴费、长缴费,各类社会保险参保16.83万人次。这种将党的温暖送到劳动者心坎上的实践,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重要论述的生动体现。
二、人民至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人民至上”作为根本执政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历史性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重要论断,在制度层面转化为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网络和精准施策的民生工程体系。以山南市为例,通过创新构建“党建+社保贴心”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8%、社保卡覆盖率超90%,在边疆民族地区生动诠释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制度特质。
这一制度优势更在代际维度展现深远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重要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公平、乡村振兴等系统工程,构建起代际正义的立体保障机制。雅鲁藏布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历时30余载,不仅实现沙化土地治理率超90%,更建立起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长效机制,完美践行了“为子孙后代留下自然资本”的代际正义要求。这种将生态修复与代际责任相融合的实践,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活注脚,更是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典范,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整体性把握。
三、团结奋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山南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系统梳理吐蕃时期汉藏联姻、茶马互市等历史交往史实,构建起“唐蕃古道见证民族交融,雅砻文化彰显中华底色”的历史叙事体系,有效强化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集体记忆与历史认同。
在实践路径上,山南市创造性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工程。以山南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将民族团结教育有机嵌入唐卡绘画、藏毯编织等特色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使“敬业”“友善”等价值理念具象化为“指尖上的非遗传承”。通过建立“校地共建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各族青少年共同参与青稞种植、藏鸡养殖等生产劳动,在实践中培育“爱国奉献、勤劳互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
在文化创新维度,积极探索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兼容路径:将藏传佛教“众生平等”理念转化为生态保护责任制,建立农牧民参与的“神山圣湖守护者”网格化管理体系;提炼藏民族“茶和盐巴不可分离”的民族团结传统文化基因,创新打造村集体经济“联户生产、按劳分配”的股份制合作模式。这种“传统理念现代化转化、民族文化创造性发展”的实践,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融合方案,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推动发展的实践力量。
四、勇毅前行,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传统治理模式的背景下,山南市委深刻把握“两个大局”时代特征,将数字化转型作为贯彻群众路线的战略突破口。依托“雪域先锋”智慧党建平台,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数字治理网络,实现全市137个乡镇、894个行政村数字化治理全覆盖。这种战略布局既体现了对习近平总书记“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重要指示的全面贯彻,更展现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创新思维。
数字化转型不是技术替代,而是群众路线的时代升华。必须坚持“技术向善”价值导向,构建“需求感知—智能响应—效果评估”的治理闭环;需要警惕“数字官僚主义”新变种,建立人机协同的考评机制;更应着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数字空间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山南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行动纲领,实现了从“稳定保底”向“全面振兴”的历史跨越。其经验深刻表明: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边疆发展的“金钥匙”,制度优势的充分释放是边疆振兴的“动力源”,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边疆长治久安的“压舱石”。
(作者:错那市库局乡人民政府四级主任科员夏敏)
编辑:巴桑卓玛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









Copyright@2010-2017 山南网(中国西藏山南网) WWW.XZS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