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日县“文艺轻骑兵”:扎根沃土 绽放芳华
午后阳光斜照,懒洋洋地探进桑日县艺术团的排练室。镜前的舞者踮起脚尖,手臂在空中划出又一道弧线,对着光影调整每个细节。角落里,歌手们盘腿而坐,此起彼伏的和声像雅鲁藏布江的潺潺流水,时而激昂,时而低回。场中央,小品演员正比划着新剧本,一句台词反复咀嚼,笑声和争论声在空气中轻轻碰撞。在这片被阳光浸透的空间里,每一个专注的身影都在为下一场演出细细打磨——这就是桑日县艺术团平凡而饱满的日常,雅鲁藏布江畔那支永远在路上的“文艺轻骑兵”。

数十年来,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城镇乡村,虽然没有炫目的灯光舞台,却收获了最忠实的基层观众;队员们并非科班出身,却凭着对土地的深情,创作出一批“冒着热气、带着露珠”的原创作品。
县艺术团负责人格桑达瓦,这位同时肩负着桑日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职责的领路人,在谈及县艺术团的初心时目光坚定:“我们的根在民间,魂在乡土。县艺术团成立的初衷,就是要让沉睡在民间的文化瑰宝活起来、传下去。”在他的带领下,县艺术团摸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演员们既是文艺工作者,也是文化采集者。他们定期走进村庄,盘腿坐在老阿爸老阿妈身边,记录那些即将消失的歌谣,聆听那些尘封的舞蹈记忆。这种“寻根”式的采风,不仅是收集素材,更是一场场文化的传承。

“老人们就是活的宝库。”县艺术团编舞仓决央宗说,“他们随口哼出的调子,就承载着我们民族最原始的记忆和情感。”正是通过这样深入基层的挖掘与整理,县艺术团成功编排并演绎了《达古念扎》这一经典作品。该作品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已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是对艺术团坚守民间创作路径的最高褒奖。

在县艺术团,尼玛次仁是公认的“多面手”。主持、唱歌、跳舞、演小品,他几乎无所不能。谈及这份看似游刃有余的背后,他坦言是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
“观众看到的可能是一个在台上欢笑的身影,但看不到的是无数次排练到深夜的汗水,甚至受伤后的坚持。”尼玛次仁回忆道,在前不久的2025桑日思金拉措旅游民歌盛典演出时,他的腿部肌肉严重拉伤,但为了不辜负观众的期待,他忍着剧痛,完美地完成了所有节目。“受伤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当掌声响起,看到乡亲们满足的笑容时,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文艺工作就是我的生命,能把欢乐和正能量传递给大家,是我最大的幸福。”

格桑达瓦看着刻苦训练的队员说:“我们的演员大多来自农牧民家庭,他们在县艺术团里实现了从普通农牧民到文化使者的蜕变。这就是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意义所在。”
副团长仓决央宗的根,早已深深扎进了县艺术团的土壤里。谈起这里,她的眼里有光。“进来时还是个怯生生的小丫头,是县艺术团用一方舞台托住了我。”她说,正是在一次次下乡演出、与村里老人促膝长谈的过程中,她不仅寻到了舞蹈创作的灵魂,更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勇气与方向。她亲历了县艺术团从条件简陋到凭借《达古念扎》这样的佳作声名鹊起;而县艺术团陪伴她走过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光——从青涩舞者,到为人妻、为人母,在每一个角色里体味更丰厚的人生。他们彼此见证,早已是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前不久,县艺术团迎来了一个高光时刻——受邀参加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对于这群从基层一步步走来的文艺工作者而言,这无疑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站在那个宏伟的舞台上,灯光打下来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尼玛次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心潮澎湃,“我们代表的不仅是桑日县艺术团,更是所有长期扎根基层的文艺工作者。”
仓决央宗也深感荣耀:“这个节目的血脉源自民间,能够在这样重要的时刻,用我们先辈传下的舞蹈为自治区献上祝福,展现新时代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这份经历我将终生铭记。”
谈到基层文艺工作的使命,格桑达瓦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们是‘连心桥’,用欢快的舞蹈、动人的歌声,将党的关怀传递到群众心中;我们是‘贴心人’,在牧场帐篷前、乡村晒场上,只要群众需要,哪里就是我们的舞台;我们更是‘守护者’,要让《达古念扎》这样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活起来、火起来。”
编辑:巴桑卓玛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









Copyright@2010-2017 山南网(中国西藏山南网) WWW.XZS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