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93-789293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网上投搞
您现在的位置:西藏山南网>旅游>人文民俗

协荣“仲孜”:欢快吉祥的生命之舞

2010-06-06 08:39:00  来源: 西藏商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

  拉萨市曲水县的非物质文化非常丰富,主要有协荣“仲孜”、色麦村的柳编技艺、俊巴村的牛皮船舞、鱼宴和皮具制作技艺等。

  “仲”,藏语意为“野牛”;“孜”,藏语意为“舞”或者“玩耍”。曲水县才纳乡协荣村的协荣“仲孜”是一种集唱腔、道白、舞蹈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协荣“仲孜”表现喜庆、吉祥、圆满、欢乐的场面,舞蹈动作欢快、热烈、豪放,折射出几千年来这个地区人们的生活智慧。

  “大地春光明媚,孔雀轻声婉转歌唱;天空出现五色彩虹,遍地百花开放……在这吉祥的日子里,按照古代传统习俗,来自协荣的两头雌雄野牛,与我一起,祝福生活幸福吉祥”。

  这是协荣“仲孜”开始时的一段道白。“阿热”是舞蹈的领舞者,在铿锵有力、节奏明快的钹鼓声中,“阿热”“六步一抬”出场,绕场一圈后在中间停住,然后很有节奏地说出上面的道白。

  扮演“阿热”的桑珠老人今年50岁,他是协荣“仲孜”的第7代传承人。由于他体弱多病,身体状况很不好,因此,从2002年开始,他培养了一个接班人——次仁,这样,次仁就成为第8代传承人。从第1代传承人到第8代传承人,按他们的平均年龄来计算,协荣“仲孜”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桑珠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未能上学,长大后通过自学达到了小学文化程度。从17岁开始,在协荣“仲孜”第6代传承人查斯老艺人的带领下,学习表演技艺,最终成为协荣“仲孜”的第7代传承人。

  作为协荣“仲孜”的第7代传承人,桑珠老人最了解相关的历史和传说。据他介绍,协荣“仲孜”是公元17世纪产生的。五世达赖被人们从山南迎请到拉萨时,途中路过古嘎啦山(现山南扎囊县桑耶乡境内)时,大雪封山,无法通行。这时两头野牛和一位“阿热”突然出现在队伍跟前,两头野牛和“阿热”经过一番努力修通了一条道路,使队伍顺利通过。

  由此看来,协荣“仲孜”借用两头野牛不怕风雪和艰难,在古嘎啦山顶上替人铲雪打通道路、为人排忧解难,以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了雪域高原上野牛的勤劳、勇敢和坚强不屈的性格,这实际上表现了藏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气质。

  协荣“仲孜”和藏戏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从服装、道具和唱腔上可见一斑。表演“仲孜”时所穿的服装为藏装,原料均为氆氇。道具有钹、鼓、“阿热”脸上戴的藏戏面具和手中持有的“塔塔”(五彩旗杆)、扮演公牛和母牛所穿的“牛皮”(用牦牛的粗毛编织而成)以及一对“牛头”。扮演公牛和母牛的表演者所穿的服装是黑色的,这是为了和“牛皮”相配。

  桑珠说,每年的雪顿节,协荣村的“仲孜”表演队都要在拉萨参加藏戏表演,虽然表演的时间不算太长,但它是必须参加的一个表演队。其主要原因是协荣“仲孜”突出地表现了祝福、吉祥和圆满。现在协荣村的“仲孜”表演队不仅在本村的望果节上表演节目,而且还在各种庆典上受邀请表演。

  目前,协荣村表演“仲孜”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人:除桑珠和次仁之外,次珠和小巴珠表演牛头,大巴珠和旺庆表演牛尾,另外还有一人打鼓,一人击钹。其实协荣村真正能跳“仲孜”的只有桑珠和次仁,其余几人是在桑珠老人的辛勤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既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又没有排练的充足时间,只能利用农闲时间,放弃家务和个人的事情,在无报酬的情况下排练“仲孜”的各种表演技艺。

  桑珠老人从房间里取出牛头,带着我们来到协荣村村委会,因为表演用的服装放在村委会的仓库里。其余几人也陆续到来,他们换上表演服装,开始跳“仲孜”。

  协荣“仲孜”从“阿热”的两段道白开始,说完第二段道白后,“阿热”在前面逗引,两头“野牛”(一公一母)在欢快的钹、鼓声中奔跑出场。在广场上绕一圈后,“阿热”站在两头“野牛”中间面向观众。“阿热”在钹、鼓声中边舞边说,其内容是表示吉利和挑逗野牛的词。这时钹、鼓加快速度,两头“野牛”跳得更欢,“阿热”又接着唱道:“我们协荣的小野牛,是最快乐、最幸福的。”接下来“阿热”向天空撒糌粑,两头“野牛”时而蹦跳,时而吼叫,时而打滚斗角,时而欢腾歌舞;特别是用犄角挑起哈达,献给最尊敬的客人,使表演达到高潮。最后,“阿热”再说一段道白,说完道白,集体在原地舞一段后,“阿热”赶“野牛”退场。整个舞蹈到此结束。

  随着社会发展,协荣“仲孜”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协荣“仲孜”的第6代传承人查斯就针对这种情况说过:“过去跳协荣‘仲孜’要求威武、雄壮,表现出野牛的骠悍性格和特点。现在在各种庆典上表演时,有些组织者要求欢快、激烈。这样既没有野牛的性格,又失去了它原有的风格和特色。这种跳法我们不愿意,而且群众也不喜欢。”

  桑珠老人脱下表演服装,神情有些忧虑地说,由于“仲孜”的表演难度大,习艺周期长,年轻人大多不愿学,后继乏人。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这样可以赚到更多的钱;而表演“仲孜”目前还得不到什么收入,因此年轻人很少关心这门民间艺术。

  在我们的要求下,桑珠再次唱起了协荣“仲孜”中的一段:“我将公牦牛放牧在藏北牧场,藏北阿哥巴桑的牧场;我将母牦牛放牧在藏北牧场,藏北阿姐桑桑的牧场。我就回到协荣来了,回到自己的家乡来了。”那苍老的声音仿佛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呼唤。

  协荣“仲孜”至今依然保存着原始、古朴的遗风,从中可窥探到藏族祖先的精神寄托和审美追求。这种原生态的文化艺术,已经成为研究藏区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活化石”。

一周新闻排行
精彩视频
精彩图片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版权声明  |   新闻许可  |   联系我们  |   山南网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0-2017 山南网(中国西藏山南网) WWW.XZS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14000057号-1 网安联网备案号:54220002000002号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藏党宣[2010]250号
中国 西藏 山南市乃东县湖南路19号 联系电话:0893-7892933 邮箱:xzsnw#sina.com(把#号换成@符号) QQ:1647664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