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93-789293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网上投搞
您现在的位置:西藏山南网>旅游>人文民俗

壁画 绚丽多姿的美丽画廊

2014-02-19 12:08:40  来源:西藏新闻网  作者:

  西藏壁画分布在寺庙、府第、宫殿、民宅、驿站、旅店等地方的墙壁上。而寺院则为壁画聚集之所,大寺院往往有数十个到数百个殿堂,各个殿堂及其周围走廊的墙壁、天花板等处均绘满了壁画,估计寺庙壁画在10万幅以上,如果把这些壁画一幅幅地排列起来,那确实是延绵不断、绚丽多姿、色彩缤纷的美丽画廊。

壁画 绚丽多姿的美丽画廊

在西藏的很多寺庙里都能看到精美的壁画。

  西藏壁画的风格特点

  西藏壁画的特点是技法丰富多变,笔法古朴细腻,画面别具一格。所用颜料均为传统的不透明的矿物质颜料。与唐卡一样,颜料内均已调入动物胶和牛胆汁,以保持色彩鲜艳,经久不褪。壁画的题材比唐卡广泛,多了一些反映征战、劳役、修建寺庙的故事画和民俗画。

  就拿大昭寺的壁画来说,在大昭寺的壁画中,保存了文成公主进藏宣传盛唐文化的业绩,也保存了唐代的壁画艺术,不仅是历史和艺术的珍品,也是汉藏文化交流的实物纪念。

  西藏壁画与牦牛的关系

  在西藏壁画中,最富于高原壁画特色的是牦牛图案。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是藏族人民最喜爱的动物之一。在西藏壁画中,牦牛的艺术表现,鲜明地体现出高原艺术特有的性格特征——简明扼要,生动夸张,表现风格的多样化。壁画的创作者突出牦牛的某些局部特征,以表现出牦牛雄厚威武的躯体与强有力的动态。 有一种“简影”式画法,很可能属于壁画中的早期风格。这类牦牛多为通体凿刻,饱满圆浑,体积不大却气势磅礴,大尾小头,拱背垂腹,四肢短而有力,牛角弯成半圆形或干脆为圆形。

  后来出现的简易型牦牛样式似乎是对前者的一种变体,它们不再采用通体凿刻,仅用线条勾勒出大体的轮廓。无论是围猎野牦牛还是驯服野牦牛,绘画者都能处理得情趣盎然。 [page]

  不同时期的西藏壁画

  西藏壁画大致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目前发现最早的壁画可能是距今3000年前后的遗存。北部加林山壁画和西部的阿垄沟壁画点,有可能属于高原最早的一批壁画点,另外鲁日朗卡、任姆栋等壁画点也保存着部分早期壁画图像;中期壁画大致在距今3000-2000年间,这一时期也是西藏壁画的繁荣期。晚期壁画以藏北纳木错一带的洞穴壁画为其代表。

  藏民族的壁画源自洞穴壁画,有深厚的传统基础。自松赞干布时期修建大昭寺以来,就形成了汉式和尼泊尔式画派,而历代画家们又互相学习,各取所长,融合各派,形成了富有藏民族特色的画派。由于融合无间,彼此既有共同特点,又有若干差异,很难断然划分、画线辨认了。藏民族的壁画集中在寺庙,但就其内容和社会功能而言,却并非完全宗教化的,而是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世俗化的倾向。壁画在其发展中不断地世俗化、民族化,并吸收多方面的营养和影响,从而形成了将藏民族传统和外来影响融合在一起,具有鲜明的藏民族特点的艺术流派。

  风格各异的三大画派

  西藏壁画同其他绘画艺术一样,在它发展过程中,因社会环境、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几个流派。公元13世纪起,西藏壁画逐渐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噶玛嘎哲”、“堪日”、“门唐”三大画派。

  噶玛嘎哲又称“康孜”画派,主要盛行于西康,一般称它为“加赤”(意为汉画派)。它的特点是注重神态,善于绘花草树木、山石瀑布,画面洁净,色彩搭配和谐。堪日派也称“藏孜”画派,早期受邻国尼泊尔和印度的影响较大,流行于江孜和日喀则。特点是构图饱满、色彩浑厚深沉,人物造型丰满、追求曲线变化。门唐派即“温孜”画派,这一派具有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刻画细致和富丽堂皇的风格,是西藏最有影响的画派。

  无论是西藏的岩画还是壁画,都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而正是由于一个个默默奉献的画师和普通百姓的贡献,才能将这些传统艺术发光、发热,才不会在历史的潮流中销声匿迹。

  (资料来源:华夏地理杂志)

一周新闻排行
精彩视频
精彩图片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版权声明  |   新闻许可  |   联系我们  |   山南网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0-2017 山南网(中国西藏山南网) WWW.XZS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14000057号-1 网安联网备案号:54220002000002号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藏党宣[2010]250号
中国 西藏 山南市乃东县湖南路19号 联系电话:0893-7892933 邮箱:xzsnw#sina.com(把#号换成@符号) QQ:1647664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