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深耕沃土谱新章!看我市“三农”事业蓬勃发展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载砥砺前行,60年沧桑巨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60年山南市“三农”工作发展的整体历程是怎样的?过去60年,山南市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目前粮食产量和品质有怎样的变化?在特色农业发展上,山南市取得了哪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过去60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怎样的变化,在农牧民收入增长方面主要采取哪些措施?山南市“三农”工作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目标和任务?7月18日,山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次仁达娃做客山南融媒演播室,为您讲述……
次仁达娃介绍,60年来,山南“三农”工作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65年至1978年,山南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兴办人民公社,实现了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中央选派优秀科技人员进藏,农牧业科技含量逐渐提高,全面推广种植冬小麦、改良草场和牲畜等技术,农牧业科技得到发展。各驻藏部队开垦荒地,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对地方生产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山南农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1978年,粮食产量达10.63万吨。第二个阶段是1978年至2012年,山南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等政策,促进农牧民减负增收,调动生产积极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牧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农牧区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种植业结构由二元向三元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牧民收入增加,粮食持续增产,畜牧业较快发展,绝大多数群众解决温饱问题。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南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菜篮子”旺季自给率突破80%,保障了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一是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耕地保护、粮食生产、储备流通等方面的困难问题。二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市67%的耕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高标准要求。三是推广良种与繁育,投资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保存工作。积极推广农作物良种,青稞良种覆盖率达94%,建立青稞良种繁育体系,2025年建设青稞良种繁育田1.5万亩。四是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严格落实“县级干部包县,技术干部包点”工作机制,下沉基层服务。全力推进主要粮油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1%。
2024年,我市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全年落实粮播面积70.9万亩,粮食总产达17.5万吨,粮食单产达887.6斤/亩。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五连丰”。在粮食品质方面,随着新品种的选育、良种的示范推广、种植技术的提升以及耕地质量的改善等,农产品品质不断提高。
山南市的特色农产品丰富,包括隆子黑青稞、昌果红土豆、加查核桃、洛扎粉丝、勒布茶叶等。经济效益方面,各类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增加了农牧民收入。2024年,累计解决当地农牧民群众就业5万余人,带动群众增收1.7亿余元。社会效益方面,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农牧区转移劳动力就业,推动了乡村振兴,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了当地的产业现代化水平。
山南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制度建设。成立人居环境整治专班,制定出台评价考核方案,建立责任管理、督导评价、公开监督、信息反馈等多项机制。设立专项奖励制度,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专项奖励资金。二是设施建设。推进“厕所革命”,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原则改造农牧区厕所;建设县城、乡(镇)和生态搬迁点污水处理厂,以及大型规模化养殖粪污处理设施;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区、市)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模式。三是宣传引导。广泛发动农牧民群众,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局面;通过“党建引领+网格治理”等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引导群众由被动整治到主动整治。
我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户厕改造。目前全市累计改造卫生厕所6万余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部分乡村已整村建成干湿分离卫生间。二是人畜分离。累计完成人畜分离6万余户,完成率达90%,农牧区传统人畜不分、门前屋后散养陋习得到较大改善。三是村庄清洁行动。全市90个乡镇中已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55座,575个行政村覆盖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96.9%。已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56个,自治区级美丽休闲、幸福宜居示范村86个,措美县、扎囊县、琼结县等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随着“三农”工作的推进,过去60年,山南市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显著。197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43.5元,1996年突破1000元大关,2005年跃上2000元,2007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424元,2018年提高到12497元,2023年增长到21691元,首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1.8%。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346元,收入总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为不断增加山南市农牧民群众收入,我市制定出台了《山南市持续促进农牧民增收若干措施》,出台十七项农牧民增收举措,同时,12县(区、市)结合财力,采取超常规举措,制定出台多种增收措施。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新起点上,山南市“三农”工作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在产业发展方面,坚持稳粮、兴牧、强特色,深入实施区域品牌战略,扶优扶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争创国家级、自治区级农业现代化产业园。重点支持“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推进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加强特色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力争农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0%以上。在科技应用方面,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农业新技术示范与推广等工作。如在2024年青稞等16个本地品种送上太空育种并试种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相关科研工作,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效益。为实现农村美目标,在基础设施完善方面,落实地级领导助农兴农包保,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0亿元,补齐农牧区短板弱项。建设和改造高标准农田4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9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7万吨以上。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5个。在环境整治方面,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面完成农村户厕改造、人畜分离存量任务。为实现农牧民增收目标,在产业就业增收方面,通过壮大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延伸产业链,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农牧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在政策保障增收方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用好防止返贫专项救助资金,确保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
编辑:巴果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