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93-789293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网上投搞
您现在的位置:西藏山南网>新闻>科教文卫

难忘内地西藏班

2006-05-08 09:43:37  来源: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作者:

首届毕业生仓决与恩师重逢的感人场面

 

2002届初中毕业生2006年春节回母校看望老师与班主任合影

 

首届毕业生仓决(现任中共西藏隆子县委宣传部部长)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在学校20周年庆典上发言,感谢母校的精心栽培

 

在校学生朝气蓬勃走出校门

 

2001届毕业生边珍(左一)(现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读大二)2006年五一期间来校看望班主任(右一)

 

  “常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展翅高飞的雄鹰都不会忘记养育过它的地方,我们怎么会忘记自己的第二故乡?”2001届初中毕业生、现在南京大学就读的仁增卓玛激动地告诉笔者:“当我取得进步和成功的时候,眼前就浮现出多年来老师悉心指导我的情景。常州西藏民族中学为我的人生起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当初学校和老师的精心栽培,我的梦想就不会成真。这份感激之情已不能言表,但我依然要说一句,谢谢!感谢内地西藏班把我们培养成才,内地西藏班永远是我们温暖的家。”

  1985年,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智力援藏”的战略决策,江苏省在常州市开办了第一所西藏民族中学。作为全国第一批、全省第一所西藏民族中学,20年来,常州西藏民族中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20年来,一批批藏族学子来常求知,一群群高原雄鹰学成归去,内地西藏班的学习生活让雪域雏鹰的翅膀变得更加坚强有力,敢于搏击蓝天,追寻理想。一天,笔者拨通了部分毕业生的电话,千里之外的他们,通过电波表达了对母校和内地西藏班的深深怀念,并引出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内地西藏班的老师点燃了我对知识的渴求”

  从西藏来到内地学习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语言障碍,或多或少与内地孩子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着差距。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充分考虑到西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和循循善诱的教学规律,科学地制定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计划。


  “当初我连一句汉语都说不清,语文还考过零分,不过我的数学基础好。记得当年的数学老师教法别致,经常让我走上讲台为全班同学上数学课,这么一来,优势得到发挥,而汉语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多年后还是忘不了当年教学有方的老师们,他们总是让我们学习各科知识都兴趣盎然。” ——布穷如今是西藏大学农牧学院植物科学系党总支书记,他的手机铃声是悦耳的《请喝一碗酥油茶》,带着浓郁的农牧味儿。


  布穷,一个当年不会讲汉语的小男孩,如今汉语论文发表了一大叠。作为自治区“燎原科普之星”先进个人,布穷满怀感激地说:“我的进步主要归功于内地西藏班的老师点燃了我对知识的渴求。”

  有许多像布穷一样从农牧区来的学生,刚到学校时根本听不懂汉语,学校老师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2002级(1)班学生阿嘎来自唐古拉山脚下纳木措湖畔的当雄县乌玛乡,小学四年级才学汉语,来到藏中,面对像外语一样的汉语,他感到迷茫、失落,一度产生要放弃的念头。语文教师徐俊发现后,一直帮他“开小灶”,帮助阿嘎每天查汉藏字典学习20个生词,练习会话。慢慢的,阿嘎从刚开始上课听不懂到听懂,到听得津津有味;作文从一字写不出到写出通顺的句子、到一次写出二三百字的短文。如今见到客人,阿嘎会兴致勃勃地用汉语介绍他的家乡纳木措。他说:“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语文老师,在美丽神奇的藏北草原,教那些只会说藏话、写藏文的孩子们。”

   1991届毕业生、现担任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国税局局长的央金卓嘎对当年王泸明老师采用的“集中识字”法至今仍记忆犹新,“采用了‘集中识字’法,以字带词连句,教会我们1000多个常用字,用拼音识字、归类识字的教学方法进行识字,为我们的阅读、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受益匪浅。”上课时,王老师拿出生字卡片,让学生反复拼读,再运用举例、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字意,在学生联想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滚雪球的方法,将字连成词、句,说一句话,如“辨——辨别——辨别好坏——我们要辨别真假好坏。这样既让学生学了字、词,又学了句,字不离句,词不离句,并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归类识字能提高学生的识字速度,如“迷”(着迷),带出“咪”(笑咪咪),“眯”(眯着眼睛),“谜”(谜语)。这种形声归类,带出一连串的生字,利用形旁了解字意,利用音旁记忆字音,培养学生识字,举一反三,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内地西藏班的学习生活使孩子们更加自信。

  “从1999年有全国内地西藏班(校)统考以来,常州西藏民族中学三次名列全国第一、两次名列全国第二。就拿我们班的英语来说吧,开始确实水平不好,后来于娟老师教我们,她对每个同学的每次作业都做分析,还写上老师希望的话语,平时教我们多交流,临近毕业,我们班的英语水平终于有了突飞猛进。”这是现就读于北京市80中学的德庆白珍温柔而又自豪的表白。

  “做老师要像内地西藏班老师那样爱西藏孩子”

  “做老师要像内地西藏班老师那样爱西藏孩子,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西藏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当初我在常州内地西藏班感受过的爱。”电话里卓玛措的声音开朗而又坚定。“我记得当年自己生病的时候,陈渌老师就像妈妈一样陪着我,帮我把落下的课都补上,记忆里最清晰的镜头就是晚自习时,我们安静地看书,老师坐在教室后面帮我们补衣服。老师们如慈母般教会初来乍到的我们洗衣服、叠被子,炎热的夏天为每个学生送上驱蚊药,千方百计为每个宿舍提供冰块。逢年过节,老师们会和我们一起欢庆节日,共跳圆圈舞;有时老师还把我们请回家,为我们准备可口的饭菜,让我们有了回到家的感觉。每年,老师都不忘给学生过生日。学校还针对学习基础差和经济困难的学生,以师生结对帮扶的形式,有重点地进行辅导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帮助;学校还专门设立爱心基金,定期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让困难学生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校组织我们与当地汉族学生联谊,既加深了汉藏同学的情谊,又促进了汉藏民族之间的交流;学校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兴趣小组,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1985级的卓玛措如今已是拉萨市曲水县中学的教科室主任,卓玛措至今仍念念不忘在常州学习时母校给予的关爱。她说,正是因为感受到常州西藏民族中学老师们那博大的爱和高尚的人格,才深刻体会到老师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毕业填志愿时她选择的是师范(卓玛措相继从安徽省合肥师范学校和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并走向自己一心向往的三尺讲台。


  受内地西藏班老师甘为人梯、献身援藏教育的影响,后来的学弟、学妹们有不少像卓玛措那样把成为一名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在电话中,已考入天津红光中学西藏高中班的拉姆次仁操着挺纯正的普通话告诉笔者,徐瑛老师是她最难忘的人,她的理想是做一名像徐瑛老师一样的教师。

  2000年,11岁的拉姆次仁考入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刚入学时,她是所有新生中闹得最“凶”的一个。先是哭着要回家,谁也拉不住,力气大得惊人。也难怪,这些孩子像刚出窝的雏鸟,初来乍到,显得胆怯,紧张。由于语言交流不通,生活习惯不同,他们常常在遇到了挫折或想念亲人时而偷偷掉泪。“西藏谚语说‘鹰要紧的是翅膀,人要紧的是理想’,你是雪域高原上飞来的雄鹰,刚起飞就要折翅了吗?”从事多年预科班主任工作的徐瑛老师便温言细语地安慰她,带她给父母打电话,从家里带来小拉姆最爱吃的花生、糖果……2001年藏历年的晚上,小拉姆又患病住进了医院。当时,她的病情严重,情绪很不稳定,需要人疏导和陪护。徐老师得到消息已经是下班时间了,她二话没说,立即准备好住院用品,骑着助力车,急急忙忙赶往医院。外面已经漆黑了,还在滴滴哒哒地下着雨,从学校到医院的必经之路——312国道上又没有路灯,助力车也很不争气,咕咕咕地不肯向前跑,雨天路滑,再加上着急,车技很平常的她,从学校赶到医院竟用了近一个小时。满脸是水,也分不清哪是汗水哪是雨水。待一切安排就绪,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这时的徐老师却还饿着肚子呢!白天,徐老师要上课,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没时间去医院,她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去医院探望小拉姆。住院的日子里,徐老师为她讲故事,与她谈心,拉家常,还特地炖了乌鱼汤,让她安心补身体……

  “在内地西藏班,我学会了如何做人”

  “我本是山沟沟里的女孩,来常州之前连西藏其他的地方都没去过,我是村子里第一个到内地的孩子。在常州的4年学习生活中,我的学习成绩虽不算最优秀的,但重要的是母校教会我如何做人,令我一生受益,使我的人生变得广阔而精彩。” ——首届毕业生仓决早已实现了从一个腼腆女孩向一位干练女性的转变。

  仓决如今已是西藏山南隆子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0年前,她是一个性格很内向的小女孩,初来常州连话都不敢多讲。集体生活改变了她的性格,而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诚实守信、团结助人、勇于挑战自我等方面的积极实践,为仓决积累了一生的宝贵财富。这位后来毕业于山东财政学院财会专业的姑娘,最初分到山南地区团委当会计,不久组织上就发现她优秀的综合素质,培养她走上领导岗位。

  现在天津红光中学就读的土旦央吉至今最难忘的就是“妈妈”傅亚娟老师,经常与傅老师保持书信联系。土旦央吉是被父亲从牧羊山上领进校园的。前几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西藏全区适龄女童入学率始终低于男童。为资助失学、辍学藏族女童上学,驻藏空军官兵捐助资金,在14个县开办了18个“蓝天女童班”。家在拉萨市林周县卡孜乡主库村的土旦央吉便是在空军官兵资助下小学毕业的。小学毕业那年,她因优异的表现当选为全国十佳春蕾女童,到北京参加了颁奖典礼。2000年9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这里有成片的草地,有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有和蔼可亲的老师——”土旦央吉在一篇作文里这样描绘自己的校园。她还说,更让她感到幸福的是身边有一个“妈妈”。其实,她至今也不知道自己妈妈的模样,因为她的妈妈在生下她一个月时便生病去世了,生前也没有留下照片。只是听爸爸说,妈妈长得象姨妈一样清瘦,平时总是面带微笑。当她第一次上英语课时,便发现瘦瘦的傅亚娟老师提问她时,总是面带微笑;傅老师在课后辅导她时,眼睛里满是疼爱。“和傅老师在一起时,我感到就像在妈妈身边一样。她的一举一动,多像妈妈呀……”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苏州地旅游。出发前,傅老师把土旦央吉叫到办公室,问她有没有准备饮料、饼干,她摇了摇头。傅老师关切地说:“出去的两天,不能饿着。”说着,就塞给了她50元钱,让她旅游时买些食品、饮料等。土旦央吉当时感动得流出了眼泪,她知道傅老师百忙中,还一直记挂着她的点滴小事。


  爱的阳光雨露总是让小树长出嫩芽,抽出新枝,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藏族孩子本性纯朴,老师“点点凝甘露,行行注暖泉”,更是让孩子的心灵像纳木措湖一样清澈透明。跟2004届毕业生土旦央吉一起接受空军官兵资助的还有两位女生。她们珍惜自己得到的每一分爱,学会尽自己所能,回报他人。班内只要有活动,她们都会忙前忙后地准备,比老师还细心。有一次班里有同学生病,她们不仅帮生病同学冼衣服、到食堂打饭,每个人还捐了5元钱,也许,对于富裕家庭的孩子来说,5元钱实在是个小数目,可对她们而言,这5元算得上沉甸甸的。土旦央吉读小学时,寄宿学校离家里有20公里,坐公交车车费一元,可为了省下这一元,每到周末她都是步行回家的。“得到爱就要回报爱,我们应该关心爱护别人。”这是内地西藏班孩子共同的心声。 在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只要看见老师提着水瓶去水房,西藏班的学生总是要抢着替老师冲水;食堂里抢着替食堂师傅洗盆子;课间,学生会地走到老师身边,替老师捶捶背,揉揉肩;在校外的公交车上给人让座;热心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为灾区人民、白血病患者、残疾人、失学儿童捐款献爱心……

   每年6月份学生毕业返藏时,朝夕相处4年的师生都要经历一次感情洪水的侵袭。离别时每个人都会泪流满面,老师脖子上的哈达没过了耳际,堆成了小山。师生之间的亲密感情就像哈达编织的经纬线,飘荡在汉藏的蓝天碧水之上。是啊,藏中是个结,千丝万缕,它绾着多少期盼的目光,系着多少飞翔的渴望;藏中是首歌,千山万水,它唱出如水般纯净的手足情谊,它奏出如山般浑厚的爱的旋律;藏中是一株天山雪莲,它圣洁地绽放在雪山之上,等待着前来采撷的孩子。悠扬婉转的《珠穆朗玛》,在青藏高原上久久萦绕,在藏中校园里袅袅回荡:“你用爱的阳光哺育格桑花,你把美丽月光洒满喜马拉雅……我多想弹起深情的弦子,向你倾诉不老的情话;我多想跳起热情的锅庄,为你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责任编辑:李晔)

一周新闻排行
精彩视频
精彩图片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版权声明  |   新闻许可  |   联系我们  |   山南网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0-2017 山南网(中国西藏山南网) WWW.XZS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14000057号-1 网安联网备案号:54220002000002号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藏党宣[2010]250号
中国 西藏 山南市乃东县湖南路19号 联系电话:0893-7892933 邮箱:xzsnw#sina.com(把#号换成@符号) QQ:1647664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