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93-789293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网上投搞
您现在的位置:西藏山南网>新闻>山南经济

【喜迎十九大 看改革】现代农业铺就农村发展坦途

2017-10-13 12:37:26  来源:山南网  作者:记者 柯建华 伍小龙

  编者按:在广大的农牧区,如何找到一条适宜农区发展的新路子,改变传统农业弱、小、散,单打独斗、靠天吃饭的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牧民群众稳定脱贫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区、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是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扎囊县西卡学村创建“西卡学做法”纪实


图为西卡学村民在集中使用机械化翻地。 记者 柯建华 伍小龙摄

  扎囊县西卡学村积极思考探索农牧区农业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效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群众脱贫增收的发展路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好做法。

  自今日起,本报推出“西卡学做法”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扎囊县扎其乡西卡学村,地处雅江南岸,是一个农业大村。

  全村下辖西卡学、措旦、其古池三个小组,共有151户660人,2300亩耕地,户均耕地3.5亩,祖祖辈辈都以种地为生,土里刨食。

  从2015年开始,西卡学村从措旦小组开始试点,建立了种植农业合作社,由村委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将农民分散的耕地由合作社示范区集中连片,统一耕种管理,创建了“土地入社、集中管理、转移劳力、共建共享”的“西卡学做法”,走上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的路子。

  土地入社——

  卸下沉重包袱

  西卡学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千百年来,这里的村民一直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一年到头,虽辛勤劳作,但也仅仅只能维持温饱。

  扎其乡党委书记边巴次仁介绍说,全村人都牢牢守着这人均3亩多地,一年到头被困在地里,种地的那点收入除了吃喝,到年底什么都剩不下,增收非常困难。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传统农业弱、小、散,单打独斗、靠天吃饭的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牧民群众稳定脱贫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2015年,扎囊县委书记雷丰提出: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小农田变大农田、大农田上大机械、大机械解放大劳力、大劳力促进大增收”,走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也就是在同年,西卡学农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经过村民推选,原村委会主任格列成为了第一任合作社理事长。

  合作社下设了生产经营、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转移就业4个小组,由专人分别负责。

  合作社成立后,村委会将村里分散的耕地都交由合作社统一打理,农户只留下极少自留地。

  合作社承诺村民们把土地交由合作社打理,一年后每亩土地兑现1000元现金。

  起初,合作社只是在措旦小组试点运行。

  格列第一个带头站了出来,以自家的25亩土地加入了合作社,并按下了鲜红的手印。

  央宗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一家四口人,老母亲90岁,女儿在读书,妹妹重病,家庭重担全在她一个人身上。深受无劳力痛苦的央宗,把家里的8.29亩土地全部加入了合作社……

  就这样,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措旦小组36户农户的407.99亩土地实现了流转,同时解放富余劳力84人。

  年底,入社群众都拿到了每亩1000元的土地兑现资金。从此,措旦小组村民过上了不用种地就能有收入的日子,再也不用被“捆绑”在土地上了。

  土地入社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看到措旦小组村民得了实惠,西卡学村其余的村民都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

  集中管理——

  增效高产有序

  走进西卡学村,正是秋收时节。金黄的颜色成了这个村子的主色调,沉甸甸的麦穗迎着阳光告诉路人,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隆隆作响的大型农机具,驰骋在宽阔的田地间,粮食进了袋子,秸秆堆在了一边。

  合作社统一管理土地,以各种大型农机具为基础,对全村土地进行统一平整、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统一分配,这一方式得到了全村群众一致赞同。

  集中管理的方式在提高了效率的同时,又大大的增加了土地产出,有效抵御了市场风险。

  “以前春播秋收要一两个月,现在最多10天便能完成,粮食每亩产量也达到了750斤。”格列笑着说到。

  同样高兴的还有村民格旦拉珍,她告诉记者:“现在不再为家里没有劳力而犯愁了,旱涝保收。”

  机械化的耕种,让粮食实现了丰收。但由于粮食的价格没有变,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是很大。

  “合作社得发展壮大,才能对得起群众的支持。”格列说。

  于是,合作社打起了培育优良种子的主意。

  经过良种培育,青稞价格一下由原来的1.8元每斤上升到了3元每斤,价格几乎翻了一倍。

  仅仅是育种这项,合作社2016年收入就有68万元。

  同时,在本村完成春播秋收后,合作社还组织全村的农机具走出去,到其他地方进行有偿作业。

  索朗丹增是村里的耕地机驾驶员。他说:“去外面作业,我们每人每天的工资能达到200元。”

  “合作社成立后,彻底打破了一年一季的种植模式,向一年二熟迈进。”扎西拉杰告诉记者。

  目前,在市、县两级农牧专家的指导下,萝卜、小白菜、菠菜等蔬菜实现了秋季种植。

  “我们将加大技术指导,让合作社能多元化产出,带动更多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市推广中心工作人员次仁云旦告诉记者。

  今年,合作社还新增了150亩燕麦和箭舍豌豆混种试点以及30亩藏药材试种基地。

  ……

  现在,合作社机械也从原本的3台增加到了现在的15台,合作社工作人员从原来的6名,增加到了现在的15名,集中管理着村里的1643亩土地。

  转移劳力——

  实现多渠道增收

  土地入社、集中管理,让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

  “今年来,随着更多的村民把土地交付合作社,全村共解放出富余劳动力411人。”扎西拉杰说。

  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央宗,合作社成立后,她家里的8.29亩土地全部交给合作社,她也成为了市三高的后勤人员,每月收入2600元。

  记者给央宗家算了一笔帐:

  市三高工作,每年工作8个月,收入是20800元。

  土地流转租金每亩1000元,一共8290元。

  生态岗位2个,每年3000元,合计6000元。

  ……

  曾经的贫困户,现在年收入能达到4万多元。

  值得高兴的是,群众的观念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转变。

  “我还从挣到的钱里拿出2万元入股村里的益民农产品加工公司,以后还有分红收入。”央宗激动的告诉记者。

  和央宗一样的还有今年28岁的村民小扎西拉杰。

  2016年,他家的19亩土地中的11亩土地交付给了合作社,他自己也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

  “现在有时间也有精力了,就想着去多赚点钱,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小扎西拉杰说。

  今年年初,小扎西拉杰立足村里沙多石头多的优势,筹办了属于他自己的砖厂。

  “砖厂前期投资了6万多元,规模不是很大,但效益还是很好。”扎西拉杰笑着说到。

  随着扎西达杰家的砖厂效益越来越好,他还雇佣了4个村民到厂里干活。

  次仁是这家砖厂的工人。他告诉记者,家里的13亩土地中的10亩都交给了合作社,我就安心的在这里干活。离家近,白天上班,晚上回家。收入也高,每个月差不到能拿到5000元工资。

  群宗在村里的奶牛养殖场当起了饲养员。

  索朗丹增当起了合作社耕地机驾驶员。

  边久当上了村里的放牧员。

  ……

  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在合作社转移就业小组的帮助下,通过外出务工、自主创业等方式,多渠道实现了增收,群众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西卡学村民真正成为了新时代的“农民”。

  共建共享——

  日子越过越好

  通过合作社这一平台,西卡学群众实现了全面增收。走上了共同建设、共享成果的道路。

  据统计,过去最好的年份群众1亩地收入约610元,现在由合作社来进行统一管理,群众不用种地1亩地却有纯收入1000元,纯增收380多元;劳务增收方面,由于不用种地,群众务工时间得以增加,劳务收入由原来的11000元/人/年,增至现在的18400元/人/年,人均增收7400元。

  “真没有想到现在不种地了,反而能拿到这么多钱!”。 2016年7月,村民央宗拿到了8290元的土地入社兑现金,她激动地逢人就说这件事。

  村民在获得每年每亩1000元保底收入的基础上,还可根据合作社运营情况获得额外的分红收益。

  “合作社还将每年纯利润的65%分配给入社农户,剩余的35%用于保障合作社日常运营。”格列说。

  西卡学村民的致富当然也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支持。

  自2011年9月,西卡学村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经过土地平整、修建水渠、加沙固土、客土改良等措施让原来的耕地形成了“田成方、渠相通、路向连、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耕地。

  西卡学村通过“土地入社、集中管理、转移劳力、共建共享”的做法,切切实实让全体村民富了起来,从合作社成立到现在,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近7倍。

  截至2016年底,西卡学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650.12万元,村民纯收入也达到了8480.76元。

  这个曾经的贫困村,成为了县里少有的富裕村。

  如今的西卡学村,人心思定,人人忙增收致富蔚然成风,大家都奔走在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康庄大道上。

  “今年我们还注册成立了农产品加工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合作社,带领村民们发展现代农业,增收致富。”谈起未来的日子,村第一支部书记扎西拉杰信心满满。

一周新闻排行
精彩视频
精彩图片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版权声明  |   新闻许可  |   联系我们  |   山南网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0-2017 山南网(中国西藏山南网) WWW.XZS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14000057号-1 网安联网备案号:54220002000002号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藏党宣[2010]250号
中国 西藏 山南市乃东县湖南路19号 联系电话:0893-7892933 邮箱:xzsnw#sina.com(把#号换成@符号) QQ:1647664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