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队“双线双轮”驱动,肖村振兴号角嘹亮
“哒哒哒……”在错那市肖村的蓝天服饰有限公司内,缝纫机欢快地奏响着劳动乐章。裁剪台上,各色布料如灵动的蝴蝶般翻飞,处处洋溢着融融暖意。
公司员工边巴兴奋地说:“我做衣服裤子学得可快了,现在已经成了组长,一个月保底工资就有6000元,要是速度快、产量高,工资还能往上窜。在这儿工作,不用去工地风吹日晒,我很满意!”
错那市蓝天服饰有限公司于今年7月成立,是一家集服装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招商引资企业。肖村村民罗布之前一直在工地打工,今年在驻村工作队的热心帮助下,他顺利进入了该公司,主要负责仓库管理。“以前在工地干活,又脏又累还不稳定。现在在服装厂上班,活儿轻松,离家还近,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我很感谢驻村工作队!”罗布满心感激地说道。
无独有偶,罗布的妻子也在蓝天服饰有限公司当厨师。一个月下来,夫妻俩一起能拿到9000元工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越过越有盼头。
这些可喜变化的背后,是肖村第十四批驻村工作队开展“百日走村入户大调研”取得的实实在在成效。
驻村工作队紧紧锚定驻村“五项重点任务”,创新践行“双线对接、双擎赋能”工作法,聚焦村民“就近就业、顾家增收”的实际诉求,精心构建“群众需求侧+企业供给侧”双线联动工作法,重点围绕肖村服装厂等本地企业,全力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工作队队员们带着“村民想在哪干、会干啥活、能挣多少钱”的问题,深入一线:他们背着笔记本,挨家挨户串门走访,认真记下80多个“想上班、能上班”村民的信息;随后又马不停蹄地扎进刚落地的蓝天服饰有限公司,将村民“会缝纫”“要照顾老人”等需求与岗位一一精准匹配。肖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扎西顿珠成了名副其实的“求职顾问”,左手拉着村民开展培训,右手帮着企业招募工人,硬是把“边培训边转正”的模式搞得红红火火。
扎西顿珠感慨地说:“今年我们驻村工作队入驻以来,先深入摸底群众能干什么、会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详细掌握群众的劳务情况;汇总信息后,再积极对接企业,及时把企业用工需求和岗位信息反馈给村民。”扎西顿珠感慨道,“目前在蓝天服饰有限公司,我们村有100多名村民就业,其中80多名已转正,还有20多名正在培训。”
驻村工作队还深入挖掘本地资源禀赋,创新推出“红色研学 +群众参与”双轮驱动模式。他们将守边固边的红色基因与边境乡村的独特风情巧妙融合,探索出一条“红色引领、文旅赋能、群众增收”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村民米玛家就是这条发展路径的受益者之一。走进他家开的民宿,8间客房干净整洁,生活用品摆放得井井有条,环境十分舒适。米玛笑着说:“我家自从开了民宿,累计有2到3万元的收入,这多亏了驻村工作队,他们不仅帮我们接待游客,还积极对接客源。现在在他们的助力下,我们村越来越多的家庭都开起了民宿。”
通过深入调研和积极引导,驻村工作队鼓励12户有意愿的群众将自家房提升改造为“研学民宿”。他们协助制定卫生标准与合理定价,并统一对接高校预订,精心打造“国旗飘扬点”“守边故事分享会”等标志性体验项目,让老守边员动情讲述“用生命守护祖国山河”的感人经历,极大地增强了研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让群众在参与中共享发展红利。
如今的肖村,“沉浸式研学”出圈。白天,游客跟着护边员走一趟巡逻路,亲身感受守边的艰辛与责任;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听老守边员讲述“用身体挡风雪”的往事,深受触动。目前,肖村已接待高校研学团队3批140余人次,参与服务的12户群众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最高单户增收达4000元,有力推动了红色文化传承与群众增收致富的同频共振、互利共赢。
肖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李超说:“从解决群众一些细小的事情中,我们能真切体会到工作的成就感,虽然事情不大,但每当看到群众问题解决后,向我们竖起大拇指、露出灿烂笑脸时,我们心里就特别欣慰。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沉下心来,为肖村的发展出谋划策,创新性地开展工作,让肖村发展得越来越好,让群众更加安居乐业。”
从服装厂里村民按下的一枚枚红手印,到研学课堂中那被泪水浸湿的感人故事——这些细节里,藏着肖村振兴的密码:用“双线”织密民生保障网,让岗位主动“等”群众;靠“双轮”激活文化发展力,让好风景成功变为好“钱景”。
(编辑:嘎玛卓玛)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