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五年来强边工作综述
富民强边向前进 美丽雅砻幸福来
——我市五年来强边工作综述
萨藏边境小康村位于世界海拔最高的普玛江塘乡,这里的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冬季长达9个多月,年平均气温零下7摄氏度,是一个高海拔、纯牧业的村庄,素有“世界之巅”之称。
2018年,投资上亿元的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萨藏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完成,村民们住上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小康房。2019年,全村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卫星电视,实现了“局部优化、道路硬化、卫生清洁、路灯亮化”。
图为萨藏村全景。
走进村民旦增欧珠家,藏式楼房引人注目,屋内现代化家用电器与藏式家具一应俱全。这是一个3人户型100多平米的房子,有阳光房、厨房和两个卧室,约40平米的院子里还配备了卫生间。
“以前家里是没有卫生间的。”旦增欧珠说,现在的新房都有卫生间,实现了人畜分离,不但方便了群众生活,更是向文明健康生活迈进了一大步。
海拔再高党的惠民政策都要覆盖。2021年,浪卡子县普玛江塘农牧民群众康养中心在卡热乡章麦村揭牌正式启用。
参加康养的农牧民群众常年都在普玛江塘乡高海拔地区放牧守边,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祖国边陲。康养中心的建成和启用,让他们有机会到低海拔地区康养,大家倍感温暖,更坚定了守土固边的信心和决心。
萨藏村的变化是我市推进富民强边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坚持屯兵和安民并举、固边和兴边并重,加快边疆发展,加强边境地区建设,采取特殊支持政策,帮助边境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后顾之忧,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
截至目前,全市96个边境地区小康村全部完工,累计完成投资48亿元。
“现在去趟县里、市里都很方便,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汽车,早上出门当天可以返回。”错那县勒乡村民次仁多吉说。搬迁至新村后,村民的思想观念开始转变,都在积极寻找致富奔小康的门路,有的买车跑运输,有的学习种茶,有的在村里开起了茶馆、家庭旅馆……
不仅搬得出,还要能致富。着眼于推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我市按照“四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要求,完善落实特殊优惠政策,大力发展边境特色产业,加大边境群众就业增收扶持力度,推进边境地区乡村振兴,做到经济社会和边防建设统筹推进、人民生活和边防实力同步提升。
隆子县玉麦乡过去因为交通闭塞、条件艰苦,不少边民陆续搬离,人口最少时,只有老乡长桑杰曲巴带着女儿卓嘎、央宗姐妹一家三口坚守这里,是远近闻名的“三人乡”。如今,玉麦乡的家庭旅馆、蔬菜棚等致富项目搞得如火如荼,家家户户都开起了民宿、商店。
图为玉麦边境派出所民警正在巡逻。
“人们眼中那个落后、贫穷的玉麦乡已经是‘过去时’了,现在的玉麦乡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康房’,电通了、网通了、致富路宽了。”谈起玉麦乡的变化,玉麦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卓嘎说:“玉麦乡今天的发展变化,是党和政府关心关怀的结果,如今的玉麦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为玉麦乡全景。
五年来,我市边民收入显著提高,2020年边境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3420元,比2015年增加4791元,年均增长11.7%。
强边建设,鼓起来的不只是腰包,边民的爱国守边劲头更足了。边境地区群众积极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大家如格桑花般扎根祖国边疆,守卫神圣国土,用实际行动回报党中央的关心关怀。
隆子县扎日乡措嘎湖畔,牧民阿旺西若一家人放牧守边的故事远近闻名。
“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是党和国家给的,守好祖国边境的一草一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阿旺西若说。
图为阿旺西若在巡边路上。
边民将对生活的热爱、对党和国家的感恩,化成了守土固边的实际行动。
村民格桑旦增的父亲次旦增17岁就为解放军做过向导,先后担任勒门巴民族乡的文秘、乡党支部书记等职务。父亲离世后,格桑旦增接过了守边护边的“大旗”。“咱们的分界点一定要记住,国家的领土千万要守住。”这句话是格桑旦增的父亲留给他的嘱托。
在他的带领下,勒门巴民族乡男子纷纷加入到巡山队伍中来。平措多吉就是其中一个,自20岁开始跟着父亲旺秋巡山,他便爱上了这一“职业”。“其实也谈不上‘爱’吧,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平措多吉说。
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勒门巴民族乡干部群众数十年如一日的守护,为祖国边境的安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才有了勒布沟一带的边防稳固。
2016年,洛扎县拉郊乡杰罗布村被纳入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两年后,杰罗布边境小康示范村建成。至此,杰罗布村由一个偏远牧民点“华丽转身”为边境小康示范村,彻底告别了无水、无电、无通信的历史。现在,越来越多的群众搬迁至那里,成为边境上的“格桑花”。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新时代,山南各族干部群众将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继续深入实施好兴边富民工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家乡建设好,把边疆守护好。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