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让孩子绽放出最美笑容
在市特殊教育学校家政小屋的灶台边,甜茶在锅中“咕嘟”轻响,旦增贡增正专注地掌握着煮茶的火候。不远处,手指在羊毛彩线间灵巧穿梭的,是扎西央宗。曾经沉默寡言的她们,如今在烟火氤氲的灶台与卡垫经纬的交织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支点——习得一门手艺,养活自己,减轻家庭负担。在这里,这样的蜕变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一技之长,正悄然改写着一个又一个残障儿童及其家庭的未来。
走进“阳光裁缝班”,教室里缝纫机嗒嗒作响,五彩的布片在学生们手中翻飞。她们正专注地缝制着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藏式门帘。阿旺央金仔细地将一块印有吉祥纹样的布料边缘对齐,全神贯注地推动着布料。当缝线沿着画好的纹路流畅地走完一道弧线,她抬起头,明亮的笑容胜过千言万语。墙边挂着几幅已完工的门帘,图案或为祥云,或为瑞兽,针脚细密均匀——这些承载着祝福与实用价值的作品,不仅是迈向自食其力最坚实的脚步,更承载着以传统手艺化作改善生活的希望。
在艺术教室里,《如愿》的旋律静静流淌,时而流畅,时而略显生涩。几个孩子围在电子琴旁,指尖跃动。李思雨投入地演绎着全曲,神情专注;一旁,阿旺曲宗正专注于一个小节,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关甜的手温暖地覆在她的手背上,引导她的手指感受琴键的振动与节奏的脉动。阿旺曲宗闭着眼,身体随着内在的韵律微微摇摆——她在用整个身体“聆听”。当那练习了无数遍的段落终于完整弹出,她循声转向老师,眼中瞬间迸发出璀璨的光彩。关甜微笑着,旋即转身,又耐心地指导另一位只能弹奏片段的孩子,轻声鼓励、示范。在这个无声共鸣的角落,音乐早已超越听觉,成为师生间最纯粹的灵魂对话。
推开职教成果展厅的大门,无声的震撼悄然漫上心头。裁缝班的心血之作铺陈开来,样式别致的藏式背包、柔软精巧的婴儿衣物,与工艺繁复的编织藏毯、厚实温暖的卡垫相邻而列,散发着质朴而温暖的生活气息。目光流转,墙上世界徐徐展开,线条流畅的素描勾勒形态,生动的人物画作捕捉,色彩斑斓的手工丝袜花悄然绽放,更有创意十足的石头画在沉默中讲述故事。一旁明亮的展柜上,艺术团的璀璨奖章静静铭记着荣耀时刻。这些需要克服身体限制、付出远超常人的精准与耐心才能诞生的作品,都能令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令人惊叹的艺术张力与不屈的生命呐喊。
在艺术团的排练厅内,孩子们正随着手语老师的指引和地板的震动感知节奏、舒展肢体。她们虽听不见或看不见,却能用身体精准地诠释每一个音符,舞姿如高原格桑花般坚韧而舒展。“孩子们经常走出校园,登上区内外舞台表演。”艺术团指导老师自豪地说,“用无声的舞蹈讲述生命的力量,她们赢得了无数掌声与尊重。”
关甜带领记者来到荣誉墙前,轻轻拉开一个玻璃柜。柜内,各色奖牌、奖杯和证书熠熠生辉,无声诉说着孩子们超越自我的故事。“看,这是他们在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拼搏来的奖牌,有田径的,也有垒球的。”关甜指着几枚奖牌说,每一块奖牌、每一张证书背后,都是孩子们百倍于常人的汗水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特殊教育是充满爱与责任的事业。我们怀揣‘一切为了孩子’的初心,不仅是传授技艺,更是用心培育他们向阳生长的力量。”关甜的目光扫过满墙的荣誉,充满骄傲与期许。
山南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建立,如一束照进现实的光,照亮了残障儿童曾经晦暗的成长之路,为他们铺就了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立之途,也为无数家庭带来了真切的希望。它回应的是最朴素而迫切的民生期盼,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带着习得的技能、艺术的滋养、拼搏的荣光,自信地走向人群,像格桑花一样,在阳光下舒展绽放,展现独一无二的精彩。
放学的钟声余韵袅袅,金色夕阳温柔地铺满操场。刚下课的王红老师和索朗曲珍牵着措吉拉姆的手,在暖光中缓缓前行。不远处,强巴旦曲和格桑依偎在一起,摇摇晃晃地转圈嬉闹,咯咯的笑声毫无拘束,乘着晚风飞扬。
每一帧画面——孩子们专注编织的手指、灶台升腾的烟火、舞台上无声却震撼的舞姿、奖牌上凝结的汗水……都生动诠释着“砥砺奋进60载”的民生温度。
编辑:张丽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