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做好新时代青年科研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的青春力量,广大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自觉担当时代使命,立志在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等方面作出努力,争取成为一名新时代合格的科研工作者,铸就科研工作的人生路,争做哲学社会科学大家。
一、坚决明确科研方向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一百多年前,一批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新青年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多年来,一代代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今天,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青年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青年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和振兴中华的理想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为他们指明了实现理想的正确方向。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中国青年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要时刻保持初心,矢志不渝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
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实现自身理想抱负,必须在方向问题上做明白人:要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当代中国,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的。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意味着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热爱伟大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要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以自身扎实的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二、始终不忘马克思主义
一百多年来,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革命烈士夏明翰就义之前写下的豪言壮语,表现出青年共产党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激励了无数后人为之奋斗。如今,一次次伟大飞跃用事实向世人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永不过时的科学理论,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
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风雷激荡,各类主义学说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之下,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贯穿学习、研究、工作的全过程。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唯有下大气力、下苦功夫才能做到掌握真谛、融会贯通。广大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力求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避免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学习研究态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品格,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广大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主动走到人民中去,努力做出经得起人民、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要落实到“怎么用”上。广大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只是将其束之于思想的高阁,而是应当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广大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从事实际研究过程中应当避免以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的简单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善于从当下生动的社会实践出发,结合新的实践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不懈追求高质量学问
时代是思想之母,回应时代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活力所在。我们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新的要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同样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作用。
与老一辈专家学者相比,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享受的物质发展环境优越,获得的精神成长空间更大。尤其是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兴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便捷,研究视野开阔,见识阅历丰富。时代成就青年,青年造就时代。在享受时代所赋予条件的同时,广大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磨炼本领,不断增长才干,立志成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名师大家,以高学问回应时代的高要求。
要成为新时代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有广纳博收的宽阔胸襟。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不系统考察历史上其他各个时代的思想先声,便不能立于人类思想智慧的高处,不可能发出新时代中国的思想先声。广大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避免仅仅满足于当下碎片化信息、快餐化知识;要善于研究借鉴一切有益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避免对其他国家、其他文化的学术研究成果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
要成为新时代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有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社会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当代中国正在发生伟大的社会变革,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为中心,敢于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与此同时,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积极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四、永远保持端正的学术品德
心系家国天下,身传道德文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抱负,把修身视作实现理想抱负的必要前提。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心系国家命运、思索民族未来、忧虑人民疾苦,用高尚的风骨和气节承载了民族精神的精华,用鲜血和生命追逐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勇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为推动改革开放从探索到推进再到全面深化贡献智慧与力量,展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能自觉做到心怀崇高使命,担道义、守良心,坚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浮躁的社会风气逐渐影响到科研学风。对青年科研工作者而言,正处于事业发展的起步期、成长期,面临着来自薪酬、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有可能滋生出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学术上的一些不当行为淡化、弱化了学术的道义价值,导致学术研究的泡沫化、空洞化、私利化,破坏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的群体形象,对整个国家的科研事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新时代,必须彻底消除这种不良现象。
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不仅要依靠国家出台的硬措施,也有赖于科研工作者自觉端正品行。广大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秉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严谨治学态度,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唯有如此,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学术研究精品。除此之外,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应当有“心有所戒、行有所止”的敬畏精神,要严格遵守学术研究规范,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学术腐败;要把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唯有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永远保持良好的品德,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以深厚的学识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社会的尊重,才能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价值、成就自我。
(作者为西藏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