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93-789293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网上投搞
您现在的位置:西藏山南网>新闻>社会民生

做新时代的“格桑花”

2022-12-10 15:47:16  来源:山南报  作者:

图片

图片

雪山脚下,错那县浪坡乡肖村道路整洁、屋舍俨然、红旗招展。一座座独具风格的二层小楼整齐排列,在雪后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里,超市、茶馆、卫生院、学校等一应俱全。截至目前,已经有400多户1400多人搬迁至此。

图片

图为肖村一角。

在这个边境小康村里,我们感受到了大家传承爱国守边精神,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实际行动和信念决心。

近日,在肖村第一书记梁霆宇的带领下,我们走访了几位搬迁群众,聆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

放牧守边两不误

刚见到村民索朗次仁时,他和家人正在处理牦牛肉,四条肥硕的牦牛腿就挂在门口的过道里。

“我们今天刚杀了一头自家养的牦牛,准备做成风干牦牛肉,迎接藏历新年。”索朗次仁告诉我们。

索朗次仁今年53岁,2017年12月从浪坡乡羊堆村搬迁到肖村,是第一批搬迁户,搬过来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康房里,心里十分高兴,也非常感恩党的好政策。

图片

图为肖村一角。

索朗次仁家现在有20多头牦牛,都是搬迁到肖村后买的。“我们以前在羊堆村的时候,草场不好、放牧也很远,非常不方便,到了这边后草场肥沃,离家也近,我就买了几头牦牛,既可以放牧巡边,又可以增加收入,一举两得。”索朗次仁说。

“前几天我刚卖了一头牦牛,收入12000元。”索朗次仁说,他们每年除了一些政策性补贴收入,还会通过卖酥油、奶渣等畜产品增加收入,各种收入加起来一年有十多万元,而在羊堆村的时候,每年收入最高只有5万多元。

“我们今年已经卖了400多斤酥油了。”索朗次仁边说边向我们展示冰柜里的酥油,一块块黄灿灿的酥油像金块一样摞在一起,十分诱人。

图片

图为肖村随处可见的标语。

像索朗次仁一样,对于肖村群众而言,搬到边境小康村,不仅扩大了他们的收入来源,也能守好自己的放牧点,更能守护国家的领土。

肖村的群众用放牧守边的方式表达着爱国之心,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党和国家给的,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我们义不容辞。”索朗次仁说。

守边精神代代传

从索朗次仁家出来,我们遇到了村民吾金措姆,她邀请我们到她家里做客。

吾金措姆家,阳光房温暖明亮,架子上摆满了各种鲜花,可以看出来她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

图片

图为吾金措姆在编织毛线制品。

“这是厨房、这里是卫生间、这是我们搬过来后刚买的冰箱……”吾金措姆事无巨细地介绍着。

“我们家有九间房,平时只有我和儿子住,女儿在区外就业,我挺放心的。”吾金措姆说,以前住在羊堆村的时候,主要靠种地和放牧维持生活,家里基本没有存款,到了这边后每年收入有5万多元,日子越来越好了。

当我们问起她为什么会搬迁到肖村时,吾金措姆的眼眶湿润了。“我小时候跟父亲经常来这边放牧,那个时候他就教育我说,这里是我们的国土,我们一定要守护好。”

吾金措姆的父亲曾参加过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受父亲的影响,她深知守好每一寸国土的重要意义。在得知要往肖村搬迁的消息时,作为党员的吾金措姆第一时间报了名。

一开始,吾金措姆心中有些许忐忑,但是后面看到肖村漂亮的小康房和一应俱全的配套设施后,心中的顾虑也被打消了,更加坚定了她要坚守在肖村的决心。

“我是党员,我带头!”

图片

图为琼次仁在向大学生白玛拉珍讲述守边故事。

2017年,时任错那县浪坡乡羊堆村党支部书记的琼次仁,为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主动提出搬迁,并深入群众做通思想工作,带领第一批群众搬迁至肖村。

在跟随琼次仁和吾金措姆一起巡边的路上,我们看到,琼次仁专门把大学生白玛拉珍叫到身边,指着山上的一草一木告诉她,“这些都是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我们一定要守护好。”

新时代的守边人

肖村健身广场上,我们看到了正在锻炼身体的桑杰次仁。

桑杰次仁今年59岁,从小就跟随父亲生活在肖村,13岁开始跟随着父亲放牧、守边。“那时候条件艰苦,有时在山上巡逻一圈得走十几个小时,遇到大雾只能在山路上露宿一晚,用糌粑和着雨水凑合吃一顿饭。”桑杰次仁说。

图片

图为桑杰次仁正在锻炼身体。

桑杰次仁依然清晰记得21岁那年上山巡边遇到大雾迷路,因担心在陡峭的山上行走会跌下悬崖,就在一个阴湿寒冷的山洞里过了一夜,听着山洞外野生动物的嚎叫,桑杰次仁觉得那一夜是一生中最漫长的一夜。

“国家为我们修了这么好的房子,水引到家里,厕所修在院子里,能享受这么好的生活,真的太幸福了。”桑杰次仁不停地向我们讲述现在的幸福生活。

午饭时间,我们来到了错那肖村雪域茶馆,许多群众都在茶馆里吃饭闲聊。这里环境干净整洁,位置宽敞,供应面条、饺子、盖浇饭等美食。

梁霆宇介绍说,这里是村里的集体经济产业,被群众个人承包后改造成了茶馆,每年都会给村里群众分红。

厨房里,罗亚卓玛正忙着炒菜。她说:“我们茶馆现在生意不错,收入也挺好的。”

图片

图为罗亚卓玛正在炒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抓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先手棋,探索符合我们村实际的发展之路,推进高效蔬菜温室大棚、高质量牛羊棚舍建设,切实让搬迁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坚定大家守土固边的信心和决心。”梁霆宇说。

虽然地处边境一线,但是一路上我们看到,大家的生产生活条件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差,卫生院、学校、汽车站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医疗教育,我们都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给予的稳稳的保障,边境小康村的建设让这里的农牧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好,也让大家守边的信心更足了。(记者:漆彩兰 万爽 李利改 次旦卓嘎 错那融媒张泽成 索朗)

编辑:巴桑卓玛

一周新闻排行
精彩视频
精彩图片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版权声明  |   新闻许可  |   联系我们  |   山南网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0-2017 山南网(中国西藏山南网) WWW.XZS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14000057号-1 网安联网备案号:54220002000002号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藏党宣[2010]250号
中国 西藏 山南市乃东县湖南路19号 联系电话:0893-7892933 邮箱:xzsnw#sina.com(把#号换成@符号) QQ:1647664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