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松县坚持“闯微精严”争创文明城市
近年来,曲松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突出“闯、微、精、严”,各项工作朝着“全市一流,自治区领先”的目标稳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获2022年第五届自治区级“县级文明城市”称号,目前已完成国家级县级文明城市申报。
“闯”字为先,激发改革新动能。以滚石上山的拼劲勇开新局,以敢动真章、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韧劲,不断激发改革新动能、彰显发展新气象。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每年投入725万余元,引进第三方运营商公司参与污水处理、自来水供水、街道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及填埋、绿化养护、公共设施维护、小区物业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提高工作实效,改善市容环境,带来城市管理新气象。同时打破了政府主管部门运动员和裁判员一肩挑的情况,彻底实现监管分离。率先制定《曲松县“三项”收费暂行办法》《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持续推进《曲松县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曲松县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等相关行政条例实施,为城市可持续循环管理提供了坚强保障。率先探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建筑垃圾分类处置》《垃圾巡回收集》《城市扬尘治理》等工作。加快推动“城市共管”,成立城管委员会,着力构建规范高效的“大城管”工作格局,致力“城市众管”,引导社会组织、公民法人等参与城市治理,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共同体。率先推行“三项收费”,委托第三方公司对城区污水、垃圾、物业进行了成本核算,明确政府公共区域、干部住户区、商户以及企业等单位群体的收费标准及收费细则,形成了“三项收费”方案,促进城市管理提质增效。
“微”字为重,打造民生新亮点。大力推动微服务、微绿化、微亮化、微民生工作,聚焦城市“微”治理,绣出市民“大”幸福。推出“微服务”,服务便民化。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线上+线下”“立即办+帮着办”,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提供51项便民事项服务,逐步推进打造服务“微窗口”,打通治理“微循环”,满足市民“微期盼”,切实做到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2022年,办事大厅共计接待群众7062人次,办理即办件6009件、按时办件率达100%,答复件310件,承诺件267件,办结件6586件。推行“微绿化”,转角遇见美。在交通主干道、河道景观带、交通入口、人民公园等区域,种植红花槐、松树、柏树等植被,城市绿化率达40%。实施“微亮化”,照靓回家路。打造“微亮化”工程,推动城市照明重心由大转微,实施曲松河河道景观带工程,打造家门口的“微夜景”。加强路灯设施维护检修,完善县城路灯布局,城区主次干道装灯率100%、亮灯率99%、点亮“回家最后100米”。回应“微民生”,破解停车难。与城市发展同频增设停车位,新增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泊位237个,有效回应群众关切。
“精”字为核,提升城市新品质。下足“绣花功夫”,细绘城市画卷。树立“精品、精细、精致”理念,不断加强市容市貌精细管理,促进城市品质大提升。打造精品工程,累计投资近3亿元,先后实施了县城南环路和其龙路等6条市政道路改造工程、交通入口道路功能提升、民族团结广场等项目,形成了三纵四横三点缀的市政网络格局。每年投入60万元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维护,保证市政设施正常运行,目前全县供水率达100%,城镇化率达23%,城市已建成面积2.21㎡/km。实施精细管理。积极开展“门前三包”工作,创建“城管+商户”群,收集民意,解决问题,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实现共治共享,联合各类管理力量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纵向建立联系街道责任体系,实行每天4次固定巡逻+不定时执勤管理模式。推行精致养护,执行规范化市政设施移交管理程序,推行专业化市政设施养护工程,确保街面见原色、路面见底色、标线见本色、设施见基色。每年城市维护经费支出50余万元,安排专人定期清理县城污水和雨水管道淤泥,维修路灯和井盖,城区主干道路、排水、桥梁的完好率达98%,次干道完好率达95%。
“严”字为要,焕发发展新活力。致力于“严考核、严执法、严要求、严带队”,不断焕发发展新活力。严考核,用好“一条鞭”。强化考核“鞭子”作用,累计开展生活垃圾填埋场专项检查40余次,督促整改问题9处,督促企业维修路灯3次,对相关企业实行月度考核10次;排查县城管网8次,发现问题13处,下发整改通知书6份数,督促企业整改内容12项。严执法,握准“一把尺”。深入开展“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重点盯紧加气站污染和运输垃圾污染两大重要领域,累计排查加气站安全隐患20余次,发现问题12项,均已整改。积极推进渣土运输规范运营,先后与9家施工单位签订了渣土运营保证书。严要求,铆足“一股劲”。坚持自我加压,严要求、高标准,奋力破解民生难题。打响生活垃圾分类攻坚战,同步推进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四个环节,打通垃圾分类前、中、末端全链条。建设垃圾填埋场1个,中转站3个,污水处理厂1处,自来水厂1处,公共厕所15座,做到了“四入两进”(线入地、水入户、路入城、牛入圈、垃圾进厂、污水进厂),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树立城市“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的新风貌,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垃圾分拣工作达95%,垃圾处理率达100%。严带队,绷紧“一根弦”。以党建为引领,坚持纪律教育常态化,时刻提醒党员干部强化规矩意识,绷紧廉洁之弦。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树立行业新风,以实干力行彰显担当和作为。实施“文明执法”,全面推行城市管理“721”工作法(即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用执法手段解决),以服务、劝导、宣传、教育、规范等手段为主,将城市管理“软约束”与刚性执法“硬约束”结合,全面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执法水平,清理沿街堆放的各种物料2000余处次;疏导流动商贩600余人次;纠正违章占道经营3万余处次;整治出店经营3.5万处次;清理乱堆乱放200多处次;清理条幅、破损广告、牛皮癣广告、乱搭乱晒等2000余处次,城市管理顽瘴痼疾得到有效治理。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