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新闻发布会
10月10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市人居办副主任沈智林,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次仁达娃,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尼玛次仁介绍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沈智林介绍,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以来,特别是2021年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开展以来,山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把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通过组建工作专班、加强督导评估、强化资金激励、现场会议推动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改善了农牧区面貌、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主要做法:
高位统筹、专班推动。市委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立了由市委分管“三农”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4名地级领导任副组长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污水垃圾治理组、人畜分离推进组、残垣断壁(私搭乱建)整治组、督查组4个专项工作组。各县(市、区)、乡(镇)认真履行人居环境整治主体责任,实行县级干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联户)、联户长(党员)包户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协调、同向发力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体制。
强化督导、紧盯整改。制定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评价考核办法,每季度分别对沿江腹心县、高寒边境县进行考核评价,发现问题当场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与时限。每周侧重后进乡(镇)、村(社区)以及整改重点区域,至少开展两次暗访及整改回访。全市所有地级领导干部在下乡调研、日常督导中都自觉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点内容,强化督导。2022年以来,已组织开展集中督导考评5次,累计实地走访村(社区)986村次、3300余户农户。
资金奖励、正向激励。出台了《山南市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专项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市县两级财政按照“本级预算、直接奖励、面向基层”的原则,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其中市级财政400万元用于奖励全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十佳乡镇”,每个县(市、区)配套50万元用于奖励先进村(社区),奖金全部用于基础设施修建、环卫设备购置、奖励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农户等。上半年,市财政单独拿出500万元重奖浪卡子县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显著成效。在市统筹1000万元资金的基础上,各县(市、区)、乡(镇)还紧密结合实际,加大筹资力度,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人居环境整治。
交流经验、示范引领。每年在工作力度大、进步比较快、成效特别突出、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县(市、区)召开现场会。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在措美县召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会,各县(市、区)、乡(镇)党政“一把手”和部分村(社区)代表参加,实地观摩,对照典型明差距,对照先进找方法,后进乡镇作表态发言,红脸出汗知耻后勇,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浓厚氛围,激发工作干劲。
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始终坚持政府投入引导、村集体和群众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各县(市、区)、乡(镇)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化实地观摩,开展村户评比,推行现金激励,群众从观望到参与、从参与到积极主动投资投劳。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村(社区)自发设立村庄清洁行动日,每周固定一天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每月定期开展人居环境大评比。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的成效:
“厕所革命”惠民生。目前全市累计有户用卫生厕所6万余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7%,乃东区、琼结县均高达85%,个别乡(镇)整村推进干湿分离卫生间。如今山南大部分村(社区)既有公厕、又有卫生户厕,农牧民群众文明如厕意识明显提升,有效解决了随地大小便的问题,农村文明程度有了质的飞跃。
垃圾处理美环境。12县(市、区)全面推行“户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各村(社区)均设立了村级保洁员,实行公司托管,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市共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56座,覆盖53个乡(镇);全市571个建制行政村(社区)中546个建成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96.9%;2361个自然村中2115个建成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90.4%。
污水治理显成效。编制了12个县(市、区)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明确生活污水治理方向与目标。目前全市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9座、乡镇污水处理厂3座、森布日极高海拔生态搬迁点污水处理厂1座,城乡结合部乡(镇)、村(社区)污水管网能接尽接,积极建设三级沉淀池、化粪池,污水得到有效处理,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全市农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3.4%。建成大型规模化养殖粪污处理设施8家,有力治理生产污水。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排查整治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现象,开展农村房前屋后河塘沟渠的清淤疏浚行动,水美乡村正在形成。
人畜分离改陋习。按照“结合各村实际、控制用地规模、符合群众愿意、既要方便又要合理”的原则,联户建设标准化圈舍,与住宅保持适当的卫生防护距离,做到空间分离、物理隔离。还有部分村(社区)群众不等项目,自发投资投劳自建人畜集中分离牛羊圈,彻底改变传统人畜不分离、门前屋后散户养殖的陋习,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目前全市已完成人畜分离50166户,完成率达80%。
村容村貌展新颜。制定《山南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山南市树立农牧民新风貌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危房、危墙、危圈等整治工作,实施“五消”(消旧房、消危房、消残垣断壁、消异物、消各种垃圾),腾退土地用于新建公共活动场所或复耕复绿,进一步美化乡村环境。大力开展春季、冬季村庄清洁行动,动员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18万余人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920多吨、河道(湖泊)1170多公里、畜禽养殖粪污等废弃物224吨。
群众风貌大提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家书屋等切实提升农牧民群众文化水平。目前,全市已建立村级文艺宣传队405个,拥有乡村文化品牌35个。通过寓教于乐的村级文艺演出,年观看群众达132030人次。
记者问答
山南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我市将如何深入推进人畜分离工作?
答:2023年自治区下达我市人畜分离任务是14490户以上,到“十四五”末,全市将基本消除农牧区人畜混居现象,进一步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大幅度降低人畜共患疾病风险,人畜分离工作将走在全区前列。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推进。
(一)提高政治站位。我们联合市财政局印发《山南市关于推进人畜分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建管并重,注重质效的基本原则,确定了目标要求和界定标准。同时,为年内完成人畜分离任务及稳步推进人畜分离工作取得实效,实行“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导”工作机制,对进展缓慢、未结合实际执行宜集则集、宜改则改等问题,及时下发“工作提醒”,强化工作落实和自查整改。将人畜分离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范围,作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评选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多方筹措资金。科学合理编制经费预算,建立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依法依规整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资金和项目,做好产业项目与人畜分离整合工作,注重统筹使用市本级财政资金、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中央财政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对口援藏资金等用于人畜分离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各县市区计划建设的人畜分离单个项目,已到位资金13174.03万元。
(三)强化长效管护。建好更要管好,明确人畜分离设施产权归属和管护责任,把建立设施管护制度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长效管护机制。有条件的县市区探索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形成农牧户、村级组织和政府合理分担付费比例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
(四)密切配合联动。相关部门加强协同配合,主动落实好本部门职责任务,配合好其他部门工作,群策群力做好工作。加强部门间在前期规划、项目建设、资金整合、运行管护等方面的联动,做到工作协调有序。加强与上级部门对接沟通,争取更多指导和帮助,全面推进全市人畜分离工作。
(五)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讲解人畜混居弊端并耐心做好群众工作,激发群众主体作用,提高人畜分离实效,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提问:在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答:近年来,全市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扎实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工作,完成20处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建立84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一源一档”。今年,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8%;各县(区)均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明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储备项目。二是探索治理模式。推动分类治理,结合实际,采取纳管、集中处理、分散处理和环境管控等治理模式,科学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三是突出项目支撑。近年累计投资2500余万元,在不同海拔、不同生产方式等区域试点建设了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有效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今年谋划了3个项目,其中乃东区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争取到中央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1300余万元;贡嘎县扎囊县雅鲁藏布江流域周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及琼结县加麻乡柏松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通过自治区技术审查,已纳入国家项目库。下一步,将紧紧围绕既定目标,以群众关切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西藏日报记者提问:下一步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何打算?
答: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抓好抓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一)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持续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大政府投入,调动社会力量,充实各级人员,集中精力办好民生大事。增加基层党组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绩效考核比重,强化奖惩激励。调动广大基层治理队伍力量,做实“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二)坚持科学规划,打造和美乡村。深入学习宣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按照“多规合一”的标准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推动完成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守土固边类、搬迁撤并类等村庄布局、分类工作。坚持系统观念,先规划后建设,以县域为单位统筹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各项重点任务,合理安排建设时序。
(三)坚持由表及里,塑造文明乡村。充分融入乡土特色、体现群众需求,统筹谋划、推进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并发挥作用,完善村规民约,持续移风易俗,健全星级文明户管理机制,破除陈规陋习,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尚,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为更好优化人居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为广泛和深厚的动力。
山南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请问全市环境综合整治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进展如何?
答: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助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山南建设。一是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根据山南实际,先后制定出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方案、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白色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危险废弃物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等长效机制,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二是严格生态环境监管。采取“四不两直”“双随机、一公开”等日常执法监管机制,联合农业农村等部门,加大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型(临时)畜禽养殖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在全区率先使用电力环保智慧监控平台,创新实施“电力大数据+环保监测”模式,实现32家排污单位109个监控点位远程监管全覆盖。充分利用污染源在线监控环境预警和应急功能,提高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效率。县城污水处理厂等14家重点排污单位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加大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实时监管,确保规范运行、达标排放。三是倡导全民共建共享。结合“6·5”世界环境日,8月生态文明宣传月,特别是今年以第一个“8·15”全国生态日为契机,开展了环保一条街、“低碳环保、绿色出行”自行车骑行、“环保知识”进校园进社区、“环保公众开放日”等系列宣传活动。大力开展“无废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无废城市细胞工程”建设,在全社会培育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编辑:张丽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