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种树不止,雅江两岸换人间!我市林草成就瞩目
十年种树不止,雅江两岸换了人间!看我市林草事业瞩目成就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从“黄沙漫天”到“绿色长城”,山南林草人用数十年书写了“人进沙退”的奇迹,在林草事业发展史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这60年里,山南市林草事业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关键节点是什么?新时代十年甚至更早的时候,雅江边上是什么光景?这么难的条件下,怎么开始种树?在种树治沙上有哪些新办法?采取了哪些制度保障措施?未来还有什么打算?7月22日,山南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桑旦罗布做客山南融媒演播室,为您讲述……
桑旦罗布介绍,这60年,山南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国土绿化不断扩面提质,生物多样性不断呈现,市委、市政府对生态建设重视程度前所未有,项目资金支持空前增强,百姓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空前增强,森林覆盖率从18.4%升至24.79%,林草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山南林草事业经历觉醒期(初创期)、建设期(粗放期)、加速建设期(集约期)三个关键节点,走过了从“破冰”到“繁盛”的不凡历程,为重点打造雅江中游百里生态走廊和百里产业走廊、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全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高地厚植了绿色基底。
雅江两岸在新时代十年甚至更早的时候,用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来形容:“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大风一起、狂沙肆虐,在家能堵住门窗、出外能迷失方向,严重影响了群众出行安全、生产安全、生活质量,也直接影响了飞机起降和飞行安全。当时条件下,植树造林成活率很低,有人说这地方是“造林禁区”,春天栽的树,秋天就枯死了,冬天甚至被老百姓砍来当柴烧,当时流传的“春天栽,秋天枯,到了冬天下炉膛”,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原山南地委、行署历任领导坚持把雅江造林治沙当成一以贯之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实这一利民工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启动了雅江万亩林试验,凭着一股“不信邪”的劲儿掀开了雅江中游植树治沙的第一页篇章。以雅江万亩林试验为起点,开启了雅江两岸治沙造林的探索,五千多人徒手向沙地宣战,打下了绿色根基。90年代至2010年,逐步形成了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800米的“绿色长城”。
从“禁区”到样板,山南林草人走过了一段十分艰难的历程,也走过了一段非凡成就的历程。科学造林有效解决了“靠天种树”到“靠水种树”,从“凭经验种树”到“靠科学种树”的问题,既提高了成活率,又提高了植树工作效率。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开展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树种实验,先后培育出了花棒、拧条、梭梭、大果沙棘、绢毛蔷薇、藏蒿等沙生植物,油松、樟子松、白皮松等常绿树种共73余种,做到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形成了当前的“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结合”造林格局。树木的成活率从过去的30%提到了中期的70%,到现在的85%,甚至一些区域成活率达到95%。二是实施工程造林。先后实施了“拉萨周边”“两江四河、四旁植树、防沙治沙工程”“双重”等草原生态修复项目。三是持续推动“万人万亩义务植树”。仅“十四五”期间完成义务植树8.6万亩,有效消除了海拔4300米以下的“无树村”“无树户”。
从贡嘎到桑日,沿着雅江中游的河谷,现在有一条160公里长、平均宽1800米的林带,大家都叫它“绿色长城”。特别是从2022年南北山绿化工程启动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下,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先行,强化组织领导、严密工作措施,办实办好了这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生态工程,进一步厚植了绿色基底,为创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打下了坚实基础。2022年以来,总共完成了18.89万亩造林任务,计划投资 51.01亿元,完成投资35.16亿元,实现群众增收3.38亿元。
与其让“沙子听话”,还不如主动去应对自然、适应自然。一是开展科学研究,摸清沙子的源头;二是开展治沙实验,培育治沙植物;三是实施工程治沙,实现人进沙退,沙变绿洲。2024年以来,山南成功建设了西藏唯一一个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引进了30多种沙生植物。
多年来,山南一直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力争让群众享受绿色福祉,真正吃上生态饭。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百里生态走廊”“百亿产业走廊”,形成了三个万亩生态产业,3万余亩矮化苹果、万亩葡萄产业、万亩核桃基地,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基本实现了“增绿与增收”双丰收。
生态保护除靠自觉,关键还得靠法规法纪、靠规章制度。山南历来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先行。这十年,山南出台了《城市绿化条例》《沙棘林保护条例》《人工林养护暂行办法》,比如规定“谁砍树谁补种”,沙滩上的沙棘林不许乱采等。同时,严格审批把关项目征占用林草地,群众护树的意识越来越强。山南还推行了林长制,从市委书记到村支书,每个人都有“责任林”,定期巡山看林。制度就像一道墙,把绿色护得严严实实。
坚持绿色先行永远在路上。接下来,山南将重点在保护和发展上多做文章,多下功夫,在雅江江心洲下功夫,让江水冲不走的地方都穿上“绿衣裳”;接着种,争取让每座山都绿起来,真正实现绿满高原美好愿景。
编辑:巴桑卓玛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