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戍边:山南戍边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雪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得到坚实保障。作为西藏面向南亚开放的前沿阵地,山南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屏障。60年来,山南各族群众与戍边军民一道,在长期守边固边实践中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戍边文化,成为西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边疆治理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一、山南戍边文化的深刻内涵
山南戍边文化是植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在时代变迁中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兼具历史传承与时代特征的精神体系。
1.山南戍边文化的历史渊源。从历史维度看,山南作为“藏文化的发源地”,早在吐蕃时期就形成了抵御外侮、守护家园的边疆防御传统。松赞干布时期,山南地区作为吐蕃政治经济中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边防线体系,留下了诸如雍布拉康、昌珠寺等兼具军事防御与文化象征功能的历史遗迹。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不断加强,山南作为边疆要地,形成了“军民共守”的防御模式,“放牧守边、耕作固边”的传统延续至今。近代以来,面对外国势力入侵和分裂主义活动,山南各族群众同仇敌忾,与驻军一道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侵略、反分裂斗争,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寸土不让、誓死卫国”的英雄史诗。
从现实维度看,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自治区成立以来,山南戍边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实现了升华。上世纪60年代,“扎根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成为戍边军民的共同信念;改革开放后,“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进入新时代,“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为戍边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60年来,从“老西藏精神”到“两路”精神,从阳廷安、古桑旦增、仁增旺杰、卓嘎央宗姐妹等模范人物到无数默默奉献的戍边群众,山南戍边文化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成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精神纽带。
2.山南戍边文化的核心内涵。深入剖析山南戍边文化的核心内涵,可概括为三个维度:一是家国同构的忠诚精神。山南群众始终将“家”与“国”紧密相连,“守护家乡就是守护祖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边境村寨,“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标语随处可见,牧民们以“放牧就是巡逻、帐篷就是哨所”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国家至上、边疆为要”的信念。这种精神打破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将个人命运、家庭幸福与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融为一体,形成了“边疆无小事、事事连中央”的政治自觉。二是军民共守的团结精神。“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是山南戍边文化的鲜明特征。在漫长的戍边历史中,驻军与群众形成了“共饮一江水、同守一片土”的深厚情谊。这种“军民鱼水情”在新时代转化为“党建引领、军地联动、群众参与”的戍边新模式,构建起“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立体防控体系,彰显了“团结奋斗、共保平安”的强大合力。三是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山南边境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平均海拔高、氧气含量低,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暴雨频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各族群众从未退缩,他们在雪山脚下开垦农田,在峡谷深处修建家园,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始终坚守着“边疆再远也要到达,条件再苦也要坚守”的信念。这种精神在当代戍边者身上体现为“宁愿牺牲自己、决不丢失一寸土地”的担当,成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二、山南戍边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山南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戍边文化建设作为边疆治理的重要内容,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需求,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实践路径,使戍边文化从自发形成走向自觉建设,从精神传承升华为治理效能。
1.以阵地建设为基础,构建戍边文化传播体系。文化阵地是戍边文化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60年来,山南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贯通边境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在县(区)层面,建成了12个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图书阅览室、非遗展示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功能区;在乡镇层面,实现了8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在村(居)层面,实现了“一村一文化广场、一户一国旗”的目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山南依托“数字边疆”建设,将传统阵地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边境村寨安装了“村村通”“户户通”广播电视设备,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讲述戍边故事;在玉麦打造了“玉麦乡爱国守边纪念馆”,让群众深刻感悟戍边精神。
2.以文化活动为纽带,增强戍边文化凝聚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传承戍边精神、凝聚群众共识的有效途径。山南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包括戍边主题文艺汇演、“最美戍边人”评选、“爱国守边·忠诚奉献”巡回报告会、军民运动会等,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戍边理念。同时,山南注重将戍边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打造首部舞剧《信——党的光辉照边疆》,组织干部职工、消防官兵、公安民警等群体开展专场演出,并在首届西藏文化艺术节演出活动中获得“格桑花舞美奖”;创作了《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文学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改编电影获特殊银幕奖;创作了《情系玉麦》纪实作品,先后获得第二十二届北方优秀文艺图书奖、西藏自治区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让戍边精神通过民族艺术形式代代相传。
3.以典型引领为抓手,塑造戍边文化价值标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60年来,山南始终注重发掘和宣传戍边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数十年如一日扎根边疆,放牧守边,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她们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话剧,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乡长扎西平措,带领珞巴族群众修路引水、发展产业,同时组织群众参与边境巡逻,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戍边模范”双重荣誉。为让典型精神落地生根,山南建立了“每月一调度一分析一评估”的工作机制,组织“文明山南·与榜样同行”实践活动,引导群众将崇敬之情转化为守边固边的实际行动。如今,“学典型、当先锋”已成为山南各族群众的自觉追求。
4.以融合发展为路径,提升戍边文化时代价值。新时代的戍边文化建设,不再局限于精神层面的传承,而是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族团结等深度融合,形成了“文化促稳定、文化助发展”的良性循环:在经济发展方面,山南依托戍边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打造了“玉麦红色旅游线路”等产品,带动边境群众吃上“旅游饭”,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识到“守边不仅有荣誉,更有实惠”。在社会治理方面,错那市获评全国首批平安边境模范县,隆子县成为全区首个开通新能源公交线路的边境县;在民族团结方面,促进藏、汉、珞巴、门巴等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共话戍边情、同筑中国梦”的生动局面。
三、山南戍边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山南戍边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不仅为边疆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也为新时代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坚持党的领导是戍边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60年来,山南戍边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从西藏和平解放到自治区成立,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为戍边文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政策支持。山南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戍边文化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具体负责、部门协同推进、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了戍边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戍边文化建设的价值遵循。戍边文化的主体是群众,根基在群众,目的也是为了群众。山南在戍边文化建设中,始终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无论是文化活动的设计还是阵地建设的规划,都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评价者。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使戍边文化真正扎根于群众之中,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3.坚持守正创新是戍边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山南戍边文化建设既注重传承“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等红色基因,又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既保留了藏族民歌、民间故事等传统传播形式,又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渠道;既强调“守边固边”的核心要义,又将其与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时代主题相结合。这种“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使戍边文化既保持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时代的新鲜感。
4.坚持统筹兼顾是戍边文化建设的科学方法。山南在戍边文化建设中,始终统筹好稳定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既通过文化建设筑牢思想防线,又借助文化资源带动经济发展;既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吸收现代文明成果;既强调精神层面的价值引领,又注重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这种系统思维,使戍边文化建设与其他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60年风雨兼程,60年砥砺奋进。山南戍边文化见证了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也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南各族群众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戍边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边疆力量。
(作者:山南市委党校中级讲师辛红丽)
编辑:刘亚娟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