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桑日县葡萄种植基地
从荒坡到“金果园”,甜蜜变迁里的感恩与喜悦
——回访桑日县葡萄种植基地
桑日县地处冈底斯山脉南侧,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区域,平均海拔3600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葡萄产区之一。秋日的桑日县葡萄种植基地,一串串饱满的葡萄垂挂枝头,紫的透亮、绿的清新,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这片如今生机盎然的“金果园”,藏着一段关于发展、变迁的故事,更藏着当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喜悦与感恩。
在基地的葡萄架下,央金措姆正和工友们一起采摘葡萄,脸上洋溢着笑容。“我都在这基地干了快八年啦,在这八年,真是一天一个样儿,变化大得很。”她擦了擦手上的泥土,语气里满是喜悦,“在这里上班,离家近,不耽误种地,还能照顾孩子。一个月还能拿到6千多元工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走进央金措姆家,干净整洁的院子里种着花草、苹果树,宽敞的客厅里,藏式装修风格典雅大气,彩电、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这可真是多亏了党,要是没有这个葡萄基地,我都不敢想我现在的日子会是啥样,哪能像现在这样,各种家电都有,日子过得这么舒坦。”她指着家里的各种家电,幸福的笑容溢于言表。
更让央金措姆暖心的是,中央代表团来基地时,还给群众发放了礼品。“当时拿到礼品,心里热乎乎的,感觉党和国家一直惦记着我们。”她坚定地说:“以后我们一定继续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相信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和央金措姆一样,边巴也是基地的老员工。“在这基地干活儿,不光能挣到钱,还能学到实实在在的技术。”他说:“我以前只会种地,现在跟着技术员学了葡萄修剪、施肥的本事,这些技术走到哪儿都能用,党和政府给我们铺了这么好的路,我们更得好好干。”
“你看现在这连片的葡萄架,八年前还是一片荒坡呢。”葡萄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晓平站在葡萄架旁,望着眼前丰收的景象,感慨万千。他回忆起基地刚起步时的艰难:“那时候路不好走,灌溉设施也跟不上,大家心里都没底。但党和政府一直支持我们,给政策、找技术,一步步把荒坡改造成了现在的模样。最初基地只有15亩,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种植面积已达9600余亩。”
如今的基地,不仅有标准化的种植大棚、完善的灌溉系统,还配套了葡萄酒加工车间,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更让李晓平欢欣鼓舞的是,中央代表团不久前到基地考察,对基地的发展模式和带动群众增收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当时代表团的肯定,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这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桑日县发展的关心。”说到这里,李晓平的脸上满是自豪与感激。
他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葡萄品质和种植技术;拓展葡萄深加工产业链,打造特色品牌,同时,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发展葡萄观光、采摘体验等旅游项目,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从荒坡到“金果园”,桑日县葡萄基地的变迁,是我市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党的关怀下,这片土地结出了甜蜜的果实,也结出了群众的幸福生活。而那一声声“感恩”,正是对美好生活最真挚的礼赞。
编辑:巴桑卓玛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