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取景、游客爆满!白地村靠文旅出圈!
浪卡子县白地村驻村工作队:以文旅为钥 启幕乡村振兴新征程
夕阳西下,浪卡子县白地乡白地村的“5号观景台”上,游客们三三两两驻足拍照,羊卓雍错的湖面在余晖中泛着金光。来自安徽的程女士笑容灿烂:“第一次来山南旅游,体验感超级好!一路上的风景美得让人陶醉,这里的人们热情又淳朴。我已经把美景分享给朋友,下次一定约着一起来。”


观景台旁,牵马的村民加措正忙着招呼客人。他一边给游客系好马鞍,一边笑着说:“在驻村工作队的培训和指导下,村里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他们教我们如何接待游客、提供多样化服务,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收入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自入驻以来,白地村驻村工作队以“百日走村入户大调研”为抓手,锚定“激活文旅潜能、带动群众增收”目标,从景点升级、思想动员、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五个维度同步发力,推动文旅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引擎”。

景点升级焕新,打造全域旅游名片
初到白地村,工作队便锁定“激活文旅潜能、带动群众增收”的目标。调研发现,“5号观景台”“游牧之家”等核心景点存在设施简陋、体验单一等问题。

为此,工作队一方面优化体验场景,走访20余户村民,收集传统游牧习俗,增设骑马、骑牦牛等打卡项目,打造藏式帐篷、牛粪墙、射箭、抱小羊等沉浸式民俗体验点;另一方面借力高端宣传,推动央视《到山南去看蓝》栏目在白地村取景“藏式林卡”,并争取“2025年国际旅行商西藏行”落地,让白地村的名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如今,站在焕然一新的观景台上,游客不仅能眺望羊卓雍错,还能在藏式帐篷里品尝酥油茶、听村民讲述村庄故事。
思想动员聚力,凝聚发展共识
起初,部分村民对发展文旅心存顾虑:“我们不懂经营,万一亏了怎么办?”
工作队便分组包户,入户宣讲30余次,用曲色、扎玛龙村的成功案例为村民算“经济账”,并邀请村党支部书记巴桑现场分享经营民宿年增收1万余元的经验,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针对村民缺乏技能的问题,工作队开展服务礼仪、安全生产等培训80余人次,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帮扶机制。端午节期间,工作队策划了“消费赠粽+特色体验+文艺表演”活动,动员15户村民提供餐饮和旅游服务,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村民白玛笑着说:“以前我只是看热闹,现在我也能端茶倒水、介绍景点,还能挣到钱,心里踏实多了。”

深挖文化底蕴,推动资源变产品
工作队深知,文旅不仅是风景,更是文化。他们深挖白地村的民俗文化与历史底蕴,打造差异化文旅体验点,从古老的游牧歌谣到传统射箭,每一项都让游客驻足流连。

村里一直有个老大难问题:游客想买点特产,村民想添置日用品、买点新鲜蔬菜,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为了破解这一供需矛盾,工作队向县商务局申请了2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现有的商贸平台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并引入“绿色积分”机制。村民只要参与旅游服务或维护村容,就能赚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样一来,既满足了游客的消费需求,也为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
如今,村里的超市正紧锣密鼓地装修升级。巴桑笑着说:“等超市重新开门,大家再也不用跑老远买东西了,而且肯定能给村里带来更多收入。”

拓宽增收渠道,惠及全体村民
随着景点升级与服务优化,村内文旅日均收入从3000余元升至7000余元,最高突破1万元;在原有景区租金33万元的基础上群众增收60余万元。村里还建立“大学生就业群”,推送岗位信息40余条,成功推荐1名高校毕业生入职本地景区担任讲解员。
白地村村委会主任白玛旺青说:“工作队做了很多民生工作,我们一遇到问题就找他们,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赶到解决。群众反映很好。”村民拉巴顿珠也感慨:“电压低的问题困扰我们很久,今年向工作队反映后,他们马上联系相关部门解决,以后用电有保障了。”

“初到白地村,工作千头万绪。通过‘百日走村入户大调研’,我们真正了解了群众所需所盼,解决了一些事情,调解了一些小矛盾,驻村真正应该想的,不仅仅是‘我们要做什么’,而是‘老百姓需要什么’。下一步,我们将借着景区管理局的优势,将继续优化为民办实事重点工作,把文旅产业做得更好,让白地村发展得更上一层楼。”浪卡子县白地乡白地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米玛表示。
在白地村,文旅不仅是风景的展示,更是乡村振兴的钥匙。驻村工作队正用实际行动,让景点“活”起来,让集体“强”起来,让村民“富”起来,在羊卓高原上绘就一幅“产业兴、百姓乐”的生动画卷。
编辑:付青峰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









Copyright@2010-2017 山南网(中国西藏山南网) WWW.XZS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