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歌、温泉热汤、新居焕颜,农牧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政策赋能产业兴 绘就增收新图景
——桑日县以特色发展激活农牧民致富密码
2025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将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聚焦经营净收入、工资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四项收入”精准施策,通过强化政策扶持、优化资源配置、激活产业动能,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富民兴农之路。
桑日县作为我市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引擎,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通过培育特色产业、盘活优势资源、改善人居环境等多元举措,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端稳了“致富碗”,切实将党建优势与政策红利转化为富民实效。
草原牧歌起,牧家乐里捧起“金饭碗”

“过去靠挖虫草、放牦牛,人均年收入才8000余元,如今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守着草原开起牧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桑日县增期乡米东村党支部书记嘎玛多吉的感慨,道出了全村48户村民的共同心声。这个紧邻贡德林草原的村庄,曾是典型的贫困村,如今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让草原牧歌飘出了“幸福味”。

2017年,米东村党支部主动谋划发展路径,结合村庄三面环山、绿草如茵的自然优势,牵头开办“米东牧家乐”。在桑日县委、县政府文旅扶持政策的助力下,酥油茶的醇香、藏包子的热气、牦牛肉汤的鲜美,再加上原生态的草原风光,牧家乐很快声名鹊起。“我们每年从5月至10月中旬营业,有时一天营业额最高达1万余元,年总收入超20万元。”嘎玛多吉介绍,为让全村共享发展红利,村党支部创新采用抽签轮流经营模式,确保每户村民都能平等端上生态旅游“金饭碗”。

随着游客需求升级,米东村正规划拓展经营业态。“我们计划冬季继续营业,到时新增骑马射箭、草原漫步等特色项目,并在政府配套支持下修建集特产展销、免费吸氧于一体的服务中心,进一步增加牧家乐数量,提升整体接待能力。”谈及未来,嘎玛多吉倍感信心。
如今,村里已发展起2家标准化牧家乐,畜产品年销售额达到5万元,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也让越来越多的牧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温泉热浪涌,“热汤”煮出共富新生活
在增期乡雪巴村,沃德贡杰雪山脚下的沃卡温泉热气氤氲,7个富含矿物质的泉眼日夜流淌,滋养出“泡汤天堂”的美誉。这里海拔约3900米,雪岭环抱、河水潺潺,独特的自然禀赋,让温泉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致富泉”。

“自从2023年,在村集体带动下正式经营民宿以来,短短2年时间就挣了40余万元,再加上平时务工和挖虫草的收入,现在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钱包也越来越鼓!”村民洛桑罗布和他的妻子忙着打扫客房,脸上满是笑容。夫妻俩的二层农家院,在政府民宿改造补贴政策支持下打理得整洁雅致,随着温泉旅游热度攀升,9间客房常年供不应求,每到旅游旺季需提前预订才能入住。在雪巴村,像洛桑罗布这样靠民宿增收致富的经营者还有不少,越来越多的村民循着“旅游兴村”的路子,日子过得愈发红火。
这背后,是“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强力支撑,更离不开党建引领下的抱团发展。2023年6月,桑日县委统筹部署,以雪巴村为中心,联合周边3个村成立沃卡温泉旅游产业联村党委,通过党组织联建、资源联享、产业联兴,推动景区成功创建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为温泉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14年以来,村集体先后开发利用7处泉眼,带动全村群众98户发家致富。2024年,村集体收入可达568万元,98户每户分红4.67万元。2025年截至目前,村集体收入可达到530余万元。2022年,依托乡村振兴项目支持,我们重建15户精品民宿,截至目前,15户共计增收90余万元。”雪巴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白玛仁青拿出的账本,清晰记录着“热汤”变“金汤”的蝶变。如今,在政府专项扶持资金的保障下,“沃卡时代广场”自筹资金建设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温泉+”产业集群逐步成型,让农牧民的“旅游饭”吃得更长久、更香甜。
农房焕新颜,提质改造激活“沉睡资产”
“房屋抗震等级达到八级,县政府补贴5万元,既改善了我们的居住条件,又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这样的好政策太实在了!”绒乡巴朗村村民洛桑旦增一家刚入住崭新住房,难掩喜悦。作为桑日县居民住房改造补贴项目的重点实施区域,绒乡通过政策补贴、资源整合,让老旧农房焕发新生,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引擎”。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安居是百姓最基本的期盼。桑日县依托居民住房提质改造政策,在绒乡巴朗村创新实施以“统规自建、框架结构、抗震八级”为核心的居民住房改造行动。乡党委、政府组建专项工作组,上门宣讲政策、指导建设,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房屋建设,既提升了村民居住品质,又助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改造过程中,巴朗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动员群众,全村29户群众主动申请参与住房改造,形成了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积极转变,为项目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5年,已验收26户,桑日县投入资金500万元,对达标农户给予5万元财政补贴,今年已兑现资金130万元。
从“安居”到“乐业”,农房提质改造不仅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更在政策引导下激活了农村“沉睡的资产”。如今的绒乡,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崭新的民居错落有致,让幸福生活在群众家门口不断升级。

产业兴旺是增收之本,政策扶持是强力保障。近年来,桑日县出台旅游民宿奖励、庭院经济扶持、生态岗位提标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为农牧民增收铺路搭桥。从米东村的草原牧歌到雪巴村的温泉热浪,再到绒乡的农房蝶变,一个个鲜活案例印证着市委、市政府“以特色促发展,以发展促增收”的坚定实践。
如今的山南,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在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与党建引领的有力推动下,从田间地头到建设工地,从电商直播间到民宿庭院,处处涌动着增收致富的热潮,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









Copyright@2010-2017 山南网(中国西藏山南网) WWW.XZS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