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山南】贡布日山造林绿化让荒山变青山
【环保工作系列报道之十】一顷含秋绿 荒山变青山
——贡布日山造林绿化工程小记
图为身披绿装的贡布日山。
图为护林员与专技人员一起查看树木长势。
初秋,穿过岗布小区小巷,汽车缓缓驶入贡布日山造林绿化区,从山底到山顶,从一行行高大的白杨、柳树逐步过渡到满身碧绿的松柏灌木,天蓝、山青,错落有致的绿色景观,让人神清气爽。
这一切得益于贡布日山造林绿化工程。
自2003年起,历经10余载的耕耘,贡布日山造林区以近2000亩的成绩回馈山南人民,不仅实现了山南人荒山变青山的愿望,更改善了泽当城区的环境,为实现“城郊森林化”,推进生态文明、美丽山南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开端:拿到项目心欢喜 全体动员搞调研
时针转回到2002年。
当时,自治区正在全力实施全区绿化试点项目,计划将拉萨药王山、日喀则扎什伦布山及山南的贡布日后山打造成绿化试点。
有幸拿到项目的山南林业人,立即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科室重点抓的工作格局,出动技术推广站、营林科近10多人参与到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中。
于是,在那年,山南人民会发现,荒芜的贡布日山头,无论天晴下雨,总有10多个人带着草帽、挽起袖管,像农民一样在山上出没。
是的,那是林业人在搞调研!
山上的土质属于哪一类?水的问题如何解决?适合种哪种树木?林业人事无巨细,统统认真调研。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市林业局将相关数据提供给自治区林业厅并邀请区林业规划院编制作业设计,设计从树种、灌溉等方方面面提供了遵循。
奋战:面朝黄土背朝天 尽心竭力把树种
2003年3月,种树活动正式启动。
在种植过程中,为较少病虫害的发生,采用混交林种植方法,将树木交叉种植,并充分考虑海拔和树种特性,从山底到山顶依次按照低处乔木、高处灌木选取树种,以形成错落有致景象。为确保存活率,灌溉的方式也采用漫灌、滴管交替进行。
当年的植树场景,说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点都不过。
据参与种植的市林业局技术推广站造林专技人员次仁罗布回忆:当时的山上不仅没有路,因为坡度较大的原因,机械设备也无法助力挖坑工作。于是50多个人就开始早出晚归,不停忙碌。
挖坑、扛树苗、栽种、浇水全凭人力。有时候光扛树苗一天都能往返20多次,期间的伙食,就是早上开工时带着的馒头、糌粑。
流了多少汗、划破了多少次手指,甚至穿破了多少双鞋,次仁罗布无从算起。
就这样,历经5个月,林业人种下了第一批150多亩林地。靠着他们的执着,第二批、第三批500多亩的林地相继种植成功。
都说种树是三分种七分管,管护的路上,林业人也有自己的一套。
不仅设立醒目的造林区五不准标识标牌,还将林子划分为三片,聘请三名护林员分片进行管护,让护林员参与到春灌、冬灌和日常的杀虫、施肥中,付其报酬,以增加护林员工作积极性。
“每年,除了固定的月工资,还能拿到2万多元务工费呢。”护林员扎西说。
时间很快到了2011年。
贡布日山造林绿化工程被自治区林业厅、财政厅确定为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326.3万元,建设面积1200亩。
拿着这部分资金,林业人坚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不仅建成两个共1300立方米的蓄水池,建成1、2级提灌站,铺设输水管道3000余米,安装网围栏3600米,还采取水平沟整地的方式,完成了1200亩的造林,精心的管护还使得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
收获:满山绿色收人眼 展望未来信心满
经过14年的努力,贡布日山造林区造林面积达2000多亩,树种以雪松、塔柏、侧柏等常青树为主,搭配种植了榆树、柳树、杨树等落叶树及部分灌木树种。
如今的市委后山,山体更绿了、空气更好了、氧气更足了,已成为大多数人段锻炼的好去处。
居住在山脚的退休干部们经常沿着直通山顶的蜿蜒小路,到山顶去晨练。身心愉悦的他们纷纷表示,当年的后山,根本没有树,少有的草都被牲畜洗劫一空。随着绿化力度的加大,绿化面积越来越大,不仅美化了环境,成为了山南一道绿色风景线,也俨然成了后山居民的小小氧吧。
回想起曾经艰辛的植树路,看到越来越多的小树茁壮成长,目睹越来越多的干部职工到山上晨练、散步。
听到越来越多人对林地的肯定,次仁罗布激动地说:我一定会像呵护自己的孩子般来呵护这片林地,进而为美丽山南建设添砖加瓦。
看到如此卓越的成绩,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张超感到非常自豪,他说:老林业人能够在条件艰苦、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打造出今天的良好局面实属不易。在这样的基础下,面对今后,我们将更有信心,有决心,结合森林围城计划,造出更多的公益林,让绿色环绕整个山南!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