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持之以恒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综述
全力整治绘绮梦 乡村盛景赋新诗
——山南市持之以恒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综述
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直通家门口,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在家就能畅享热水澡的惬意,牛羊拥有专属的温馨小窝……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画卷,正在山南市的广袤农村徐徐铺展。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喜人变化,正是山南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生动写照。
自2018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别是2021年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来,山南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乡村和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深入谋划推进、加强实践探索,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精耕细作:以绣花功夫雕琢生态宜居新景
在琼结县下水乡唐布齐村、加麻乡昌嘎村,曲松县曲松镇下洛村等地,大部分群众都完成了户厕改造,昔日的旱厕摇身一变成为水冲厕所,彻底告别了“三面低矮破围墙、一个蹲坑,雨天湿、夏天臭、冬天冷”的如厕困境。
下洛村村民白玛央金谈及改厕,脸上就乐开了花,她激动地说:“以前的厕所又脏又臭,改造后厕所干净、卫生,而且还能随时在家里洗澡了,用起来也特别方便。”
近年来,山南市按照《西藏自治区“十四五”农牧区“厕所革命”实施方案》,科学制定目标任务,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持续提升,部分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超98%,一些乡(镇)、村(社区)更是整村推进干湿分离卫生间建设。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山南市通过创新多种方式,采取政策推动、设施建设和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等举措,全面推行“户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各村(社区)均设立了村级保洁员,并实行公司托管,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医疗废物垃圾实现了无污染单独回收转运。过去“垃圾任风刮,污水靠蒸发,蚊蝇满天飞,臭气四季吹”的现象不复存在,群众房前屋后基本上没有了白色垃圾、生活垃圾,家中干净整洁、庭院内环境优美。
浪卡子县恩色社区积极实施“党建+垃圾分类”模式,成功辐射周边六个社区参与垃圾分类,有力助推了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工作。错那市库局乡桑玉村驻村工作队创新方法,队员兼任废品回收员,将村民交来的可回收垃圾,按照一定标准换算成积分,凭积分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实现了整治环境与惠民利民的双赢。
目前,全市546个行政村(社区)建成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96.9%;2115个自然村建成该体系,覆盖率达90.4%。
在加查县安饶镇热果村,扎西央宗家的庭院前,清澈的渠水流过,既便于清洗物品,又能浇灌花草树木,村民真正过上了“有山有水有树林”的田园生活。这正是山南市推进污水治理、打造清净水系的显著成果。
为了确保群众用上放心水、干净水,山南市精心编制12县(区、市)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全市建成(含在建)多座污水处理厂及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实现了部分区域污水的有效处理和黑臭水体的全消除。同时,充分发挥河湖长及护河队伍作用,不断加大巡河工作力度,持续推进清澈干净的乡村水系建设。
全民参与:激发群众共建美丽家园内生动力
在山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广大群众不再只是成果的受益者,更从“被动接受”变为挺身而出、主动参与的“主力军”。
隆子县庄堆村驻村工作队、桑日县法院党组、洛扎县色镇等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经常组织党员志愿服务者到公路沿线捡拾垃圾,在“全国生态日”、“爱国卫生月”期间组织开展了“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党日宣传活动。
洛扎县拉康镇拉康社区自建成集中分离牛羊圈后,群众迫不及待地将自家牲畜迁入新圈。社区居民次仁旺堆说:“以前不管怎么打扫,巷子里总能看到牛羊粪便,现在这种情况彻底消失,前来旅游的游客明显增多了。”
亲眼目睹人畜分离带来的好处后,村民们转变思想观念,不再等待观望,而是积极主动寻求改变。浪卡子县伦布雪乡知达卡村群众就地取材,互帮互助,建起了经济实惠、整齐美观的牛羊圈舍。桑日县冲达村群众就地取材,以工代赈,既完成了177户人畜集中分离,也增加了当地群众70余万元务工现金收入。
除此之外,山南市大力开展以残垣断壁、私搭乱建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对残垣断壁、私搭乱建、危房、危墙、危圈等整治力度,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全市大部分区域残垣断壁、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得到彻底整治,村庄整体形象进一步美化。
隆子县热荣乡才麦村村民拉姆感慨道:“以前买点家具回家,要换三次车:大车拉到村门口,转拖拉机,最后还得人力抬回家。如今村道拓宽了,车辆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方便太多了。”
美丽乡村建设有效带动了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形成了农村“好生态”变农民“鼓钱袋”的良性循环。
乃东区昌珠镇扎西曲登社区、琼结县拉玉乡强吉村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游客人数、集体收入、群众分红年年攀升。
桑日县增期乡雪巴村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打造“温泉”特色产业,带动村民持续增收致富。雪巴村党支部书记巴珠说:“现在日均游客量有800到900人,2025年村集体收入已达到500多万元,今年村民的分红预计相当可观。”
在助力农村发展的进程中,山南市一方面大力改善物质条件,让群众的“里子”更厚实;另一方面用心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面子”更有光彩。山南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基层农牧民宣讲员作用,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逐步养成文明生活习惯;组建村级文艺演出队,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每年开展文艺演出,使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加查县安绕镇仲巴村村民边巴次仁动情地说:“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我们村现在住的是干净、整洁、明亮的房子,走的是宽敞、平坦、硬化的村道,空闲时还有丰富的文化活动,这样的生活过去连做梦都想不到。”
长效机制:保障整治成果持续巩固行稳致远
人居环境整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唯有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方能实现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的深刻转变。
山南市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纳入党委中心工作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构建“发现-整改-提升-巩固”的治理闭环,并通过“四不两直”方式开展暗访查找问题,地级领导带队定期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措施,限期要求整改。在资金保障方面,出台专项奖励办法,每年由市、县两级共设立1000万元激励资金,形成“以奖促治、以罚促改”的双向激励格局。
山南市创新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机制,通过“现场观摩+ 经验交流”模式,打造基层治理“流动课堂”。自2018年起,市级层面连续在琼结、浪卡子、加查、桑日等整治成效突出的县区召开现场会,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县乡党政“一把手”、村(社区)代表实地观摩标杆案例。琼结县加麻乡白松村借鉴昌嘎村经验制定整治“作战图”,一跃成为县级考核“排头兵”。
加查县冷达乡热当村以整治成效一度落后的扎某家庭为整改样本,组织村民代表“上门帮教”。扎某感慨道:“看过别人家整洁的样子,才知自家以前有多乱。现在全家总动员进行收拾整理,家里干净多了,回家心情都变好了!”
近年来,山南市通过示范村建设强化政策引导,组织乡镇、驻村工作队开展实地观摩、村户评比和资金激励,有效推动群众从“旁观者”到“主动参与者”。各村(社区)自发设立“村庄清洁行动日”,形成“周整治、月评比”长效机制,实现从“要我建设”到“我要建设”的根本性转变。
面对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山南市将继续坚持系统治理,接稳握好前人传递的“接力棒”、跑好整治提升的“接力赛”,深入研究新问题、制定新举措、探索新路径,坚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滴水穿石的韧劲、久久为功的恒心,持续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不断谱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篇章,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共享更多高质量发展成果,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编辑:嘎玛卓玛)
- 一周新闻排行
- 精彩视频